【检验临床面对面】医生:两张单子两个值,我该信哪个?

检验视界网 6266 2018-12-13

【案例经过】


患者,男,52岁,因胸疼、胸闷就诊,既往身体健康,体力劳动者。患者主诉近1-2月身体不适,左胸口疼痛,伴有肩部、颈部、左后背等处间歇疼痛,严重时一天3-5次,每次2-4分钟;作息时偶有左胸口轻度疼痛症状,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异。因近3-5天左胸口疼痛加重,乏力,心悸而就诊。查体身高1.74m,体重81.6kg,一般情况平稳,血压150/90mmHg,;心率82次/分,律齐,无杂音;肺部查体未见异常,腹壁厚,肝脾未触及。


生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已存在多种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且出现早期症状,遂行心电图,血常规,血脂、血糖、心肌酶,心肌三项(cTnI、CK-MB、Myo)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V2-V4有动态变化,血脂、血糖、心肌酶检查如下:


1.jpg


心肌三项结果如下: 


2.jpg


临床医生看到这两份报告,发现两张报告单中CK-MB有差异,其中常规心肌酶检测CK-MB正常并不支持诊断,其他四项也没有改变,但心肌三项中CK-MB升高,且cTnI升高则提示AMI,所以打电话询问检验科,应该相信哪张报告单?


【案例分析】


首先,心肌三项(cTnI、CK-MB、Myo)为我院新进开展项目,之前cTnI、cTnT为化学发光法单独申请,而CK-MB只有传统心肌酶谱可以做,方法为免疫抑制法,方法学不同结果产生差异对我们检验科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对医生来讲,更熟悉的是数值变化、临床意义以及决定下一步诊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具体应该更相信哪一张结果,他们通常是询问检验科,由于对检验项目方法学不甚了解,加之组合项目新开展又没有经验可依,两张化验单两个结果两种方向,怀疑其中一种有误实属理所当然。


那么,在此案例中,不同方法的CK-MB又为什么会不同呢?


我科传统心肌酶谱中,CK-MB的检测方法为免疫抑制法,即CK-MB活性测定。在试剂中加入抑制CK-M的抗体,它能完全抑制CK-M亚基的活性而不影响CK-B亚基的活性, 最后忽略不计CK-BB亚基的活性,测得CK-B亚基的活性所得结果乘以2即得CK-MB的活性。


方法劣势:

1. 实际测定结果包含CKBB活性,易受CK-BB释放入血影响,如脑梗死等脑部疾病,婴儿标本等。

2. 活性测定过程中干扰多,如巨CK、线粒体CK等,容易出现CKMB>CK的现象。

3. 酶不稳定,易老化,易失活,测定结果有误差。


而现在心肌三项中CK-MB采用的方法是免疫荧光层析法,为CK-MB质量(CK-MB mass)测定,待测样本与缓冲液中的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反应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被固定在硝酸纤维膜检测线上对应抗体所捕获,再由荧光抗体信号强度反应被捕获的待测物含量,检测出样本中待测物的浓度。


方法优点:

1. 抗原抗体反应可屏蔽掉CKBB,因此不受CK-BB释放入血影响。

2. 不受巨CK、非典型CK影响。

3. 不受酶不稳定,易老化,易失活的影响,酶质量稳定,测定结果更准确。


综上所述,CK-MB质量测定方法优于CK-MB活性测定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因此在此案例中,两张报告单中CK-MB的差异是方法学间的差异,医生应相信心肌三项中CK-MB的质量测定结果。检验科向医生解释后,医生表示理解。


【案例总结】


目前,尚无一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能够满足所有理想要求,即高度心肌特异性,心肌含量高且稳定,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能评估溶栓效果等。因此寻找理想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工作一直都在研究探索中,目前,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将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优势互补。


本案例中,除外CK-MB方法学差异对医生造成迷惑外,cTnI已然升高,而医生恰恰由于CK-MB的差异不敢相信cTnI的结果,这就要求检验科在项目开展之初,一定要将更换方法的,同一项目不同方法的,可能会造成医生疑惑的,在通知单或检验手册上讲清楚说明白,充分发挥“检验与临床相互沟通”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来源:田小阳,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