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德尔卑沙门菌菌血症一例

检验视界网 6392 2018-12-20

前言


沙门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血清学复杂,型别繁多,在临床工作中其鉴定过程较为繁琐。细菌随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感染,可引起两次菌血症,患者通常出现发热、腹泻症状。


案例经过


患儿,男,8月龄,腹泻、发热6天,发作性青紫1次。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精神稍差,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粪便常规:黄色稀便,隐血试验阳性,红细胞++/HP,白细胞+/HP,轮状病毒阴性。


血常规:WBC 10.05ⅹ109/L,NEU% 55.4%,LYM% 31.2%,MON% 11.9%,RBC 4.43ⅹ1012/L,HGB 101g/L,PLT 370ⅹ109/L。


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呼吸道病原体九项均为阴性。


粪便一般细菌培养:无沙门、志贺菌生长。


生化:K+3.7mmol/L(3.8~5),Na+133 mmol/L(136~149),Cl-96 mmol/L(98~106),PCT 0.15ng/mL(0~0.046),CRP 16mg/L(0~5)。


凝血功能正常。


血培养:一天后报阳,遂转种于血-麦平板,24小时后血平板上细菌菌落呈灰白色,麦康凯平板上菌落较小,无色透明(见图1),革兰染色为革兰阴性杆菌(见图2)。生化鉴定为沙门菌,血清学分型:多价抗血清、O4和H抗原第一相f,g抗血清与细菌发生凝集,诊断为德尔卑沙门菌,该细菌在SS平板上为中央为黑色的菌落(见图3)。


1.jpg

2.jpg

3.jpg


案例分析 


沙门菌可致多种感染,轻者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临床上儿童多见。最常见的沙门菌病是发热持续在2天之内、腹泻持续在7天之内的自愈性胃肠炎。


德尔卑沙门菌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症状,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在猪肉生产链中德尔卑沙门菌的分离率逐渐趋于首位,其在健康人群的携带率也位于前列[1]。


该患儿同时期粪便培养未见沙门、志贺菌生长,而血培养细菌为德尔卑沙门菌,原因在于细菌的侵入是有一定的过程。沙门菌经口感染,穿过小肠上皮进入黏膜下组织,细菌在此被吞噬细胞吞噬,但吞噬后不被消灭反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并随吞噬细胞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在淋巴结内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此时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适等症状。随后,细菌随血流播散到肝、脾、胆囊、肾和骨髓等实质器官中,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第二次菌血症)并随血液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皮肤,患者出现持续高热、肝脾大、皮疹和全身中毒症状。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进入肠腔,可经粪便排出,肾脏中的细菌随尿排出体外[2]。于是病原学诊断上于发热第1周取血,第2、3周取粪便作培养,第3周也可取尿液培养,全病程均可作骨髓培养,可见血液细菌的发现早于粪便,应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细菌培养方式。


沙门菌的鉴定和分型较为复杂,首先需依赖细菌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进行初步鉴定,然后进行血清学鉴定,即用抗血清对所分离菌种的菌体O抗原、第一相和第二相H抗原的顺序进行凝集试验。该患儿血培养细菌经鉴定和分型后确定为德尔卑沙门菌,该细菌属于血清B群,是引起该患儿发热、腹泻的病原菌。


总结


沙门菌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在临床上常见于粪便分离培养,血液培养的阳性率低于粪便培养,所以沙门菌引起的菌血症并不常见,这可能与病程进展及治疗策略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儿科患儿,遇到发热、腹泻的病人应警惕,及时留取合适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缩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郑慧娟,潘志明,焦新安.德尔卑沙门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7):642-645.

[2]倪语昌, 尚红.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7-109.

作者:张新丽,周口市中心医院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