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一向不准!教你如何怼回去
我想每个检验行当的亲面对上面的回答都会瞬间肾素飙升,双拳紧握,肌肉绷紧,斗士般的随时准备迎战!海洋大了,啥鱼都有,不光会游,有的还会飞!总会有个别过于自信的人会不断挑战我们的底线,那怎么才叫准,准仿佛是有标准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觉得病人已经吧啦吧啦如何了,为什么指标还没有像我预期的一样?
OK,放到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展,成熟的今天,如果医学还是凭感觉,那么是不是退回到望闻问切时代看看,即便是望闻问切那也是基于客观的、物质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依然唯物。
标准答案
我们的实验操作有着标准的操作规范,室内、间质量控制均运行良好,该样本已经复查,结果无误!
一点想法 答非所问,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波段上,怎么能对的了话?一个是数据角度,一个是诊疗方向,本来就揉不到一起,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到了医生哪里只会变得苍白、单薄,跟一位非专业人士谈质量控制,与跟厨师讲如何做头发效果差不多,我们大概需要更有效的语言和技巧来处理以上问题。 沟通的前提:尊重 每一位认真的、敬业的、热爱检验事业的亲我想都是视数据为生命的,样本是客观的,背后是鲜活的,这也是我们从业至今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我们永远走在追求数据真实的路上,曲折而高远,每次当我们无限接近之时,往往也是我们再度迷失之时,真值高远且无法触及,当西西弗斯被判罚每天要把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推到非常陡的山上,然后朝边上迈一步出去,再眼看着这个大石头滚到山脚下面。并且要永远地、重复着这个毫无意义的动作时,他是快乐的,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我们的数据是我们的事情,医生瞧不好病,背后被人说不会看病,那是对他从医最大的侮辱,我们被人指责数据不准,也是一样的道理,里面有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石头,我们的命。 沟通的基石: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治病救人,阳光下最美好与光荣的职业,五年制,三年规培,三年专培,最好的年华奉献给健康事业,从医的选择哪一刻少的了坚持,断的了坚守,中国的医生承担着全世界最重的诊疗负担,中国的医学实验室也承担着最大的样本检测任务,我们有着同样的焦虑,同样的困局,我们渴望被尊重,即便常常压的喘不上气,顾不得家人,直面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医患需要尊重,医-技间同样需要,医生能把病人医好,检验人把数据做好,都很难,大里说叫敬业,老话讲叫本分!高压高危的外部环境给了从医人员从未有过的困惑,压力、无奈,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有着更优秀卓越的医生不断涌现,更好的医疗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及投入使用,同时代的实验室,亦有了更多更职业化的检验人补充进来,医院高效精准的内在需求需要更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支持,诊疗的全过程被分割开来,运转高速、有效,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医生,医生与医技面对面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僵化,沟通,从心开始,可能值得再次回味,只为让医学变得鲜活,且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