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利刃!

检验视界网 4402 2019-01-22

我们常说,检验科和临床最大的区别就是:临床面对的是病人,而检验科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标本。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都基于此。但是,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检验已不再是做标本的技术活,检验越来越靠近临床,不再是被动的检测标本,而是主动的给予临床提供帮助。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大量的沟通。沟通,是走遍全世界的名片,用在任何地方都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下面我们来说说检验和门诊病人,和临床医生,和临床护士主动沟通的案例。


和病人沟通


我们在门诊检验,其实是经常要和病人打交道的。有问路的,问结果的,拿结果的……某天下午,我在血常规岗做着标本,突然,一个病人的结果引起我的注意: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8.9%!这个有些高。这是一个中年女性,还有贫血HGB:88g/L(见图1)。我跟一旁的实习生说:“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有寄生虫病的病人,看!她的嗜酸性粒细胞这么高,嗜酸性粒细胞高一般见于寄生虫感染或某些过敏性疾病。而且这个人又有些中度贫血,寄生虫感染会引起贫血。”为了明确原因,我找来了病人问病史,结果让我哑然。这个病人已在广州的大医院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至于为何会贫血,该病人有子宫肌瘤,前段时间刚做了子宫肌瘤手术。这次来做血常规,是疾病又复发。问清病史,我也没有推片镜检,直接把结果审掉给了病人。想想,在没有问病史前,我的怀疑是不是有点盲人摸象:事实和猜测,相差好几万里!所以啊,检验结果一定要结合临床,对于有疑问的结果,最好的答案就是询问病人,了解病史。这不仅给病人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报告,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


11.jpg

图1

                      

和临床医生沟通


我们和临床的沟通其实是很频繁的,很多的时候我们做出的检验结果异常,会先根据临床诊断先去考虑原因,然后打电话去临床证实,一般十有八九是对的。但有时候实在是找不到原因,就得电话到临床医生那去寻找原因。比如,某日下午有个病人的凝血分析如图2。这个病人诊断是“急性心肌梗死”,其它结果都正常,就是FIB低。我记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FIB是升高的,可这里怎么是下降的?我逐一排查原因:我查看了标本,没有凝块;查看了当日质控,在控;重新又检测了一遍FIB,结果和之前的基本一样。我打电话到临床问病人情况,主管医生说该病人昨天晚上在当地县级医院进行了溶栓治疗。难怪!可是为何PT,APTT又很正常?考虑溶栓时间相隔较久,溶栓药物基本代谢完,对PT和APTT已没什么影响。我及时发出了这份报告。


22.jpg

图2


和临床护士沟通


其实,检验科和护士沟通是数不胜数的,因为标本是护士采集的,标本有问题都是要找临床护士的。问题也是数不胜数:有不规范样本采集引起的;有标本未及时送检引起的;有病人留取标本时护士没有告知留取注意事项的……大部分问题检验人员可以根据结果寻找到原因,让护士或者病人重新采样;但也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检验和护士来共同解决的。比如,有个这样的病人,该病人的凝血分析如图3。APTT和PT明显延长。该病人诊断是“乏力查因”,难道是病人用了抗凝药?或者是采血异常?可是TT是正常的。有问题先从标本入手。拿过标本一看,红细胞压积比平常的高很多!查看了下该病人的HCT:0.73。我先询问了临床医生该病人的情况,该病人有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病史,既往因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因为HCT超过0.55,凝血分析按正常采血量采集,病人结果可能会出现APTT和PT延长。我们使用的是BD公司的抗凝管,里面的抗凝剂是0.3 ml,正常采血量是2.7 ml。根据公式抗凝剂用量=采血量*0.00185*(100-HCT×100),若保留抗凝剂用量不变,采血量就需要6.0 ml,抗凝管装不下;若保留采血量不变,抗凝剂的用量只需要0.135 ml。因此我找到一根新的凝血分析管,吸去部分抗凝剂,只留0.135 ml。我打电话给临床护士,告诉她这个病人的特殊情况,让护士用我这根吸去部分抗凝剂的试管采血,采血量和正常人一样。我还特别交代护士,因为管子没有负压,必须用注射器抽去管内空气使管子呈负压,或直接用注射器采血注入管内。沟通好后,我把管子用气动物流送去该科室。采用特殊管子做出的凝血分析结果如图4,PT和APTT结果是正常的。后面我还打电话给该科护士,若该病人还要检测凝血分析,临床护士必须来我们检验科拿“特殊的管子”。这次沟通是检验和临床协作一起把结果做到准确,这是对病人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


33.jpg

图3


44.jpg

图4


沟通无处不在,沟通的作用也是威力无穷。检验不再是对着冰冷的标本干活,而是为标本后面的每一位病人服务。而要发挥检验的作用,就需要我们和医生,和护士,和病人沟通好,沟通到位,让大家得到共赢。

作者:张慧娟,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