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有哪些?
ELISA 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测定。但 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其操作中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引起 ELISA 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①标本因素;
②试剂因素;
③操作因素。
本文就标本因素对 ELISA 测定的影响做如下讨论。
血清是最常用的 ELISA 标本,血浆一般可视为与血清同等的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两种。
内源性物质 人血清中 IgM、IgG 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 ELISA 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 FC 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ELISA 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 FC 段的补体 C1q 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 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 人类血清中含有能与啮齿类动物(如鼠等)Ig (s) 结合的天然嗜异性抗体,可将 ELISA系统中一抗和二抗连接起来,也能造成假阳性。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 ELISA 方法中均可干扰抗原抗体测定结果。 临床开展的用鼠源性 CD3等单克隆抗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鼠源性抗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体内产生抗鼠抗体;另外,被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产生抗鼠 Ig (s) 抗体。这些病人 ELISA测定时均可产生假阳性。 类地高辛、类 AFP 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标本中其它成分的影响 血清脂质过高、胆红素、血红蛋白及血液粘度过大等,均对 ELISA 测定结果有干扰作用。 由于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标本溶血,均可因红细胞破坏溶解时释放出大量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血红蛋白,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ELISA 测定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干扰测定结果。 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因此,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同溶血标本一样,亦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 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 IgG 可聚合成多聚体、AFP 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 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如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 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 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这类情况于次日复查时因血凝已完全,血清中不再有纤维蛋白原存在,故复查结果变为阴性。 抗凝剂(如肝素,EDTA)、酶抑制剂(如 NaN3 可抑制 ELISA系统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快速分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 ELISA 测定有一定干扰作 用。 综上所述,对临床检验 ELISA测定中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在考虑试剂因素和操作因素之外,更多的应从标本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排除 干扰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有人认为大约 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s)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类风湿因子
2、补体
3、嗜异性抗体
4、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5、医源性诱导的抗鼠 Ig (s) 抗体
6、交叉反应物质
7、其他
外源性物质
外源性物质常常是由于用于 ELISA 测定的血标本的采集、贮存等不当所致。如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过久、标本凝集不全和采血管中添加物等影响。
1、标本溶血
2、标本受细菌污染
3、标本保存不当
4、标本凝集不全
5、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