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解读

检验视界网 4323 2019-08-29

项目名称:中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NEU

所属类别:血常规

参考范围:绝对值:(1.6~8.3)×10^9/L(仪器法)。 百分率:0.460~0.765(仪器法、显微镜分类计数法)。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升高:新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女性黄体期、吸烟、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 

(2)降低:4~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柏血症、猩红热、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②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和急性溶血后;④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可达10×1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天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周,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⑤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⑥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少:①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②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③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役性疾病;⑤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⑥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⑦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影响因素:

1.需镜检的标本制片是否及时因为抽血2小时后粒细胞形态即有所改变。其他同白细胞计数。

2.药物影响 

(1)升高:激素类,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周围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加。 

(2)降低:抗心律失常药如苯托英钠、普鲁卡因酰胺;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利尿药;抗生素类,如安苄西林、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甲状腺药卡巴马唑及乙醇等可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多种抗肿瘤药物;常见引起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减少的药物有普鲁卡因酰胺、甲碘丁脲、羟苄西林、四环素等。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