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不定”的三大检验常规(二)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检验的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项目更是日趋完善。但是临床检验最基本的血、尿、便三大常规却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为了能出据更准确的检验报告和让临床医生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应当注意的事项及相关影响因素做一个介绍。前面已经讲了尿常规,这次接着讲一下血常规和粪便常规。
血常规
1.不同采血方法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有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末梢血的血样实际上是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不能反映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而静脉血则能很好的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表明,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结果有明显差异,末梢血白细胞(WBC)计数增高,血小板(PLT)计数明显偏低,原因是采末梢血时速度慢,出血不畅,组织液混入或血小板黏附于皮肤穿刺处形成微血块所致。末梢血测定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都低于静脉血。
2.血样放置时间的影响
根据洪宗之的报道,血常规标本放置30min,WBC、PLT测定结果都明显低于即刻测定的结果,而RBC、HCT则无明显差异。但是也不能采血后立即检测,至少应放置5min以上,方能使血液与抗凝剂很好的融合。
3.其他因素的影响
WBC的波动较大,受影响因素较多。正常情况下运动、饮食、疼痛、情绪都会对WBC产生影响。若想连续观察患者的WBC变化情况,应尽量选择静脉采血,保证抽血的顺利,每次在相同时间段,同一台仪器上检测,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应及时询问患者,如是否在化疗,是否服用了某些影响血液指标的药物,是否有某种疾病,对首次出现异常的患者应重新采血复查。
粪便常规
粪便常规是最直接、最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要想得出最真实的结论,就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常规标本留取
粪便标本留取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要叮嘱病人留便时不要与尿液或白带等其它分泌物混在一起。一般挑取六个部位的标准放入一次性便盒中,立即送检。若粪便为稀便、不成型便,要用干净容器接取,不要从便池中舀取,以免混有污水及尿液等其他分泌物,影响了检验结果。
2.便潜血实验标本
便隐血实验提倡用胶体金法即单克隆抗体法,此法灵敏度高,样品中Hb浓度0.03 mg/g就可检测出,不易漏检,而且不受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干扰。但需注意一个问题,在肉眼可见的血便或柏油样便时,挑取标本制备悬液时应减少取样量,以防悬液浓度过高,而呈假阴性。以制备的悬液呈极淡的黄色透明液体为佳。
化学法即邻甲苯胺法,检测前三天病人不可食动物血、肉类、含过氧化酶的新鲜蔬菜(如韭菜、菠菜、西红柿、木耳等),铁剂和某些药物。而且此法灵敏度低,便中Hb达到5 mg/g的量才能检测出。
3.虫卵的检查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卫生习惯的良好养成,虫卵在常规检查中已很少看到。近几年已有大量文献报告灵芝孢子与吸虫卵极相似。但对于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病人,应高度重视粪便虫卵的检查,应多次多部位涂片,或让患者留取一次全部粪便送检,进行硫酸锌浮采卵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对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检测应注意便标本的保温和及时送检。有典型果酱样便,或痢疾症状的患者在便中若发现类似于阿米巴包囊样的物质应进行碘染色,进行仔细鉴别,切勿轻易下结论。
4.粪便标本的检测
玻片上滴生理盐水一大滴,挑取粪便中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部分,黏液不易涂开,尽多涂抺几次。但涂片也不宜太厚,以视野中的成分都均匀分开为一层,没有重叠复盖为宜。先用低倍镜观察至少10个视野,对红、白细胞、虫卵、原虫、结晶、脂肪滴等有形成分,可转换成高倍镜鉴别。对镜检就可看到大量球、杆菌的标本,可报出球、杆菌比例,提供给医生一个帮助。
5.细菌学检查
霍乱弧菌的检查是直接涂片检查,即以悬滴法观察其特有的鱼群样的形态及运动方式。其它的肠道致病菌则需要依靠培养分离与鉴定。酶免疫法检测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
总之,三大常规的检测,是检验学中最基本的项目。绝大多数医院对住院病人都要求必做。其实,是否可以考虑减少这样盲从的规定。据资料介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纽海芬医院有800多张床位,但每天进行的便常规检查仅3~4份。相比较而言,我们的这种普查,太缺乏针对性,对患者和检验人员都没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