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内发现的不明物体引发的思考
作者:杜丽娟
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微生物神探”王澎老师的事迹,在医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相信所有检验人应该都知道。
在高端仪器遍布的检验科里,也许大家都更加依赖仪器,但是在小小的显微镜背后却有那么一群从事形态学的检验人,在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下面就由我这个形态学小白为大家分享一例自己最近经手的案例。
案例经过
那是在一个平静而又忙碌的早晨,一例呼吸科病人的化验单映入我的眼帘。
患者是一名54岁的中年男性,因间端发热半月,伴咳嗽咳痰,胸闷,气喘一周的主诉入院,白细胞计数5.92×109/L,红细胞3.84×1012/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只有42×109/L。
看到病人的血小板如此低,还伴发贫血,我赶紧起身查看仪器状况,以及仪器上面的直方图和散点图,没有发现问题,又查看了标本也合格。我急忙推片、镜检,看病人是不是血小板真的这么低。
在镜检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病人不仅血小板低,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有很多空泡,有个别细胞内还能看到散在的像真菌孢子一样的东西,这一下引起了我的注意。
它看起来有2μm~5μm大小,外形为卵圆形或者圆形,调动细螺旋还能看到它的周围有一圈透明的荚膜。
起初我想难道是马尔尼菲蓝状菌?可仔细观察这个孢子的内部结构,看起来又不像。我急忙给临床医生打电话询问病人有没有免疫力低下,感染艾滋病等情况。在了解了病人状况后,我排除了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可能。
然后我又想到了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小体(利杜体),但是在仔细观察和临床医生沟通后,我又排除了病人黑热病的可能。
最后,我想到了荚膜组织胞浆菌。仔细观察了镜下的不明物体,查看了病人的病例及化验单,我确定这个病人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可能性较大。于是迅速把这一发现告诉了临床医生,为他后续的检查和治疗指明了方向。
▲图1 镜下发现的荚膜组织胞浆菌
▲图2 镜下发现的荚膜组织胞浆菌
▲图3 用患者血常规标本的白细胞层推片镜下发现的荚膜组织胞浆菌
案例分析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是一类少见的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局限性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表现为亚临床型,而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则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全身多个脏器,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
临床上往往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等病症,常被误诊及漏诊。多数病例是通过骨髓穿刺检查找到相应的致病原,并结合病原学检查而最终得以确诊的。
荚膜组织胞浆菌与黑热病利杜体、马尔尼菲蓝状菌等这些疾病临床症状颇为相似,涂片病原体在镜下形态、大小较接近,都位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容易相互混淆。
鉴别要点:
组织胞浆菌分布于组织细胞细胞质内,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2~5μm,胞体一端深染,着紫红色,一端呈较明亮的淡蓝色,核膜较厚,外围绕一圈明亮而着染色的空晕,边界清楚,形似荚膜是其特征。若一端见膨大的芽孢,则更利于诊断。
利杜体在涂片上组织细胞胞内或胞外均可见分布,2.9μm~4.0μm,胞核虫体位于一侧,圆形团块状,染紫红色,细胞质位于另一侧,呈淡蓝色,胞膜薄,核旁有小棒状动基体是其特征,虫体的尖端可见毛基体和一单根丝体。
马尔尼菲蓝状菌在涂片上组织细胞胞内或胞外均可见分布,胞体呈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大小较为不一致,2μm~8μm,胞核紫红色,1~2个,胞质淡蓝色;且在腊肠状细胞胞内可以发现一明显透明横隔,腊肠形细胞和横隔为其特征。涂片在HE染色下,组织胞浆菌孢子呈嗜碱性,周围有空晕,形似荚膜,而利杜体胞质中为大量黑色小颗粒,胞体一侧有一圆形主核及一点豆状副核。
鉴于以上特点,对于高度怀疑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的患者要尽快行涂片检查,以利早期诊断。
总结与心得
从血小板减少到发现病人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让我更加明白形态学镜检在检验中的重要性。组织胞浆菌病细胞形态学观察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保证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检验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其实是细致严谨的侦查工作,对异常形态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找出异常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得到临床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佘仕金,向尹,蹇启政,郭桂英,陈袁丽,熊旭芳.组织胞浆菌病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及临床价值分析,临床检验杂志,2018年2月第7卷第2期.
来源:检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