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的研究
新生儿凝血功能与胎龄、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尚无详尽的系统的文献报道。本文采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了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在新生儿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1 对象:实验组收集正常分娩婴儿370例,日龄分别为1天(235例)、3天(35例)、5天(35例)、7天(33例)、28天(32例)。各日龄新生儿情况见表1。对照组为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40岁。
表1 各日龄新生儿基本情况
2 仪器与试剂:
2.1仪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西安医科大学)。
2.2试剂:中国蕲蛇酶(广州蛇毒研究所); Tris-HCl缓冲液:CaCl2 0.05mol/L,Tris 0.1mol/L,PEG-6000 20g/L,Tween-80 10g/L(pH 7.45)。
3 方法:
3.1 标本的采集:实验组:新生儿静脉血2.7ml,0.109mol/L枸橼酸钠0.3ml抗凝,3000g离心15min,分离血浆,于-70℃保存。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处理方法同上。
3.2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测定[1,2]:将中国蕲蛇酶用蒸馏水2.0ml复溶,再用Tris-HCl缓冲液将蕲蛇酶溶液作1:200稀释(终浓度1.25mg/L),得到反应混合液。调节分光光度仪波长到340nm,用反应混合液校正吸光度零点。启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按计算机提示,设置反应时间。在光度仪比色皿(0.5cm)加50ul血浆样品,在25℃下平衡。然后加950ul反应混合液,启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迅速调节光度仪消光旋钮使吸光度为零。按任意键,计算机开始显示聚合反应的时间——吸光度曲线(图1)。当监测结束时,按计算机提示打印结果。
结果
新生儿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新生儿与对照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检测结果
*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1)。
各日龄检测指标分别与对照组用t检验比较显着性差异。新生儿期(1~28天)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标与成人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随日龄增长出现如下变化趋势(表3)。
表3示随日龄增长,FMPV和ODmax逐渐增高,但FMPV/ODmax却呈下降趋势,表明尽管新生儿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均低于成人,但FMPV/ODmax却明显高于成人。
讨论
有资料表明,新生儿凝血因子的含量多少与孕妇的健康状况、胎龄、凝血因子通过胎盘的难易程度及新生儿的生理功能特点有关[3]。通常情况下,新生儿于生后数日内大多数凝血因子均低于正常儿童和成人。足月新生儿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均低于正常儿童与成人,其含量为成人的30%~60%,生后第一周开始上升,通常于生后2~12月达到正常成人水平。因子Ⅺ、Ⅻ、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也低于儿童与成人,前者于出生后三个月,后者于出生后1~2周达成人水平[4]。人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水平与人的年龄关系密切,不同日龄新生儿血浆中凝血因子、抗凝成分和纤溶系统的水平均差异很大[5],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增量问题。
我们通过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监测系统,发现新生儿各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和反应最大吸光度(ODmax,反映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量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是两者的降低并不平行:即FMPV的下降并不及ODmax的下降明显。这就导致FMPV/ODmax——代表纤维蛋白单体反应性的指标并未减低,相反,与对照组相比却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现象在新生儿初期(第1天)更明显,随着日龄的增长,到第28天,FMPV、ODmax及FMPV/ODmax才接近成人水平,出现表3的变化趋势。我们研究的这一结果说明,尽管新生儿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成人明显降低,但就单个纤维蛋白原分子而言,其反应性是增强的,故新生儿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较正常成人升高,纤维蛋白原功能存在明显的功能亢进。
由于新生儿的凝血因子含量较低(在新生儿阶段各凝血因子含量仅相当于成人的30%~60%),加之血管脆性较高,肝功能不够完善,客观上容易发生出血性疾病。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正常新生儿并不出现自发性出血。我们推测这种生理现象,除了和新生儿时期出凝血系统相互协调作用有关外[6],上述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