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技术与实验室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实验室从过去的手工操作,已经被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甚至是全实验室自动化取代,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验室自动化是实验室的各种操作行为均实现自动化处理的过程。检验过程大致可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步骤,自动化仪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基本了实现分析中、后的自动化操作,加上标本前处理系统基本可实现检验全过程的自动化。
实验室自动化可分为全实验室自动化和模块实验室自动化,是指为实现临床实验室内一个或几个检测子系统如临床化学、血液学和免疫学等系统的整合,而将同一厂家或不同厂家的相互关联或不关联自动分析仪器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实验室处理装置通过自动化传送轨道和信息网络连接,构成流水线作业的组合。具有以下优点:缩短标本周转时间,减少工作人员,试剂消耗量减少,分析仪器、设备减少,检验所需的标本量减少,生物污染机会减少,节省实验室空间。
除了自动化仪器等硬件设备外,需要实验室信息系统、重组工作流程等软件来配套,其中条形码技术是实现软、硬件结合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条形码才可以和其它控制设备联接起来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条形码是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编制而成的,用以表达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特定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由条形码符号设计、制作、条码阅读器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在申请检验项目或交付检验费用时生成条形码申请单,标本采集时产生条形码标签和病人取检验报告的条形码回执,并将条形码标签贴在标本容器上。按条形码信息对标本进行检验部门分送、传输病人基本信息及检验项目、与检验设备进行双向通讯、结果审核、检验结果查询、获取检验报告和标本保存等,简化并规范了实验室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又提高实验室工作自动化程度。条形码技术系统应用于临床实验室,避免了检测标本手工因素造成的差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又显着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让病人能更方便、快速地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并为实验室实现自动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功能。
一、条形码的应用原理
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常用到检验医嘱号和标本号。医嘱号是申请者开出的检验医嘱,在实验室信息系统执行时生成的流水号,它对应检验医嘱执行表中的一条记录。标本号就是操作者在分析标本时编的号码(规则是日期+组合+序号,如20021123CBC005)。医嘱号与标本号是一对一关系,LIS系统内部可以自动转换。医嘱号采用条形码方式来表示,分析仪器、自动化设备就可以直接识别检验标本。前后次序可以颠倒,而我们习惯上使用标本号,标本号是采用系统自动按工作小组从1开始编号并递增,即自动编号技术。因为医嘱号是不连续的,而标本号是连续的,所以每批标本按标本号仍然可以有顺序地放置到试管架上。结合双向通讯、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分析前、中、后的全程自动化处理。
常用的是一维条形码,有Code39、Code128、NW7、ITF25码等。鉴于常用分析设备和检验医嘱号的实际需要,可以加校验位算法,如Code39码的(MOD 46)算法,来保证正确读取条形码的数据。根据分析设备对条形码的识别能力、血液采集用试管规格的需求,条码高度要求12 mm~16 mm,宽度50 mm~70 mm,检验医嘱号1~13个字符。打印条形码的不干胶选用厚度薄、粘性好、防静电处理的材料。条形码可用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或专用条码打印机打印。
二、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临床标本检验的基本流程是:检验单申请→收费或计账→病人准备→标本容器准备→标本采集→标本交给运送人员→将标本分送到实验室接收人员→接收人员验收→分送到各检验工作组→各工作站检测(包括各种检验程序)→检验报告审核发布→标本保存→标本丢弃。通过工作流程设计和再造,实验室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①申请→②收费→③采样→④核收→⑤质控→⑥分析前处理→⑦分析过程→⑧分析后处理→⑨审核→⑩查询,何时收费可能会变动,如住院时在核收后收费。其中④~⑨属于实验室内部流程,其它步骤是与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外部流程。用条码技术把各个步骤串连起来,实现每个步骤之间的快速隙接。未采用条形码技术和采用条码技术的CLIS比较,见表1。
1、 检验申请
门诊病人要先挂号,没有就诊卡的病人同时办理一张磁卡,到医生就诊后,刷卡读取病人信息及病历,在电脑里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这是个无纸化的过程。电子申请单提供了病人资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诊断等)和检验项目信息(价格、检验部门、注意事项、采样及报告时间等)。也可以从护士站、技师站、体检中心、院内网申请并产生系统唯一的检验医嘱号,打印或后继的步骤打印出全程通用的条形码申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