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标本采集

检验视界网 4680 2009-08-10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标本采集以及前处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求所有步骤均应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进行。

一、标本的采集

㈠采血前的准备工作


采血时,首先应确认患者姓名。安慰患者,努力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即患者处理休息状态,并且在早餐前采血。

服用某些药物或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会对一些凝血试验结果造成影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力抗栓等药物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口服避孕药会使血小板粘附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Ⅷ、Ⅸ、Ⅹ、Ⅺ的活性明显增高;剧烈运动或输注肾上腺素时,Ⅷ因子活性快速上升。故一般在进行此类检查时,应停用有关药物1周,因故不能停药者,必须注明。

㈡采血的技术要点

患者要求:取血时患者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压力大及束缚时间长可造成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将引起纤溶活性增加。
部位:除了出血时间及对新生儿的某些检测外,绝大多数凝血检测均应使用静脉血。
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和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标本放置时间:尽量缩短。这对某些检测很重要,如Ⅷ因子最不稳定,纤维蛋白肽A和β-TG在稍有组织损伤或标本放置时间较长时即可导致结果改变。
试管:凝血检测标本最好单独采集,否则会因标本的分配、分装等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止凝血样本采集时一般提倡用带塞试管,血与抗凝剂在试管中需颠倒混匀10次,但要避免用力振摇。NCCLS提倡应用高质量塑料或聚乙烯试管收集标本,此管应有充分的透明度,根据血量设计,且应有充分空间便于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取血后管内剩余空间应不小于所抽血液体积的15%。 使用的商品收集管应保存在2℃~8℃,要定期抽样检查其内的液体抗凝剂量,防止由于蒸发和遗漏,而致抗凝剂减少。从输液三通管取血的做法不可取。因为采取的样品常含小凝血块及污染的组织液,有时尚可混有此途径给予的药物,如肝素反流在样品中,导致凝血时间不应有的延长,也有报道此时可加速血小板激活及PF4分泌增加。
其他: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且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如果抽血过慢或不太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试验结果将会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数假性降低等异常结果。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在度管内充分混合。

二、标本的保存

标本保存的温度与时间可影响凝血因子的促凝活性,因此严格的标本保存措施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内容。从表1-1所显示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浆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表1-1 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32℃ 20℃ 4℃
0 h 6 h 12 h 24 h 0 h 6 h 12 h 24 h 0 h 6 h 12 h 24 h
因子Ⅷ 134 65 55 7 134 122 56 41 134 127 61 39
因子Ⅸ 125 82 73 37 125 121 104 93 125 121 112 106
因子Ⅺ 102 87 82 63 102 101 99 91 102 103 100 98
因子Ⅻ 85 84 85 82 85 87 83 86 85 86 85 87


根据止凝血因子的变化规律,建议实验标本采用表1-2的保存条件。所采血样原则上应立即检测,若无法满足试管口应加塞否则将会因CO2的散失而导致pH值的改变。如果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所有试验,应将血浆标本低温保存(-70℃~-20℃),试验前将血浆于37℃下快速融化。血小板聚集试验应在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

表1-2 关于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保存条件的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