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高峰或将到来 平均患病时间6年

检验视界网 4201 2011-02-21

  专家解析

  2月1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全球规模最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状况调查报告”。受访者涉及全国417家医院的14万名患者。报告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特别提醒,我国糖尿病人全球第一,但八成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用胰岛素有“失败感”?

  52%的人患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

  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77%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52%的人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其糖化血红蛋白接近10%。

  原因解析:中国目前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纪立农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较晚有关。

  2型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模式为“阶梯式疗法”,即从改善生活方式到一种口服药治疗,再到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病情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开始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它说明过去3个月人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关系不大。而我们熟悉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则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病人坐公共汽车到医院测血糖,挤车、排队再加上生气等,血糖可能就高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内,说明治疗方案(无论是饮食控制还是运动、药物治疗)都合适;如超过7%,说明治疗方案有问题,要启动下一步更强化的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衡量糖尿病人发生并发症危险的指标。英国的一项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脑卒中风险下降12%、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下降14%、白内障摘除术风险下降19%、微血管病变风险下降37%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风险下降43%。

  52%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达到10%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很值得重视,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内许多器官已经受到了损害,虽然患者自己还没有感觉。指标从7%升到10%,要经历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是大夫建议用胰岛素而病人不愿意用?还是大夫没给病人查糖化血红蛋白?或者有其他原因?专家们正在研究。

  纪立农教授说,不少病人怕用胰岛素,觉得有失败感。其实,在许多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因而胰岛素分泌出现不足。一般的磺脲类口服药就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但是这样如同鞭打累马,剩余的β细胞会越来越累,最后逐渐衰竭死亡,胰岛素分泌也会越来越少。此时,如果继续使用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就会越来越差,并发症也应时出现。因此,一旦口服药疗效减低或失效,就应该尽早应用外源性的胰岛素。胰岛素是人身体的自然物质,注射它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有的早期病人用胰岛素一两周之后停药,血糖能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几年都在6%左右。不仅使用胰岛素如此,口服药也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忌口忽略测血糖

  85%患者用了胰岛素血糖也未达标

  数据显示: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有85%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

  原因解析:纪立农教授说,合适的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合理的饮食治疗、适当的运动治疗、自我血糖监测以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频率低和自我管理技能差有关。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有的患者觉得我都用胰岛素了,就不必太忌口,甚至经常熬夜、忽略血糖测试。其实,我们体内胰岛素的规定模式是需要多少给多少,它会根据血糖的波动进行非常精密的调节。而打胰岛素,剂量本身就不能够像体内那么精密调节。所以胰岛素的治疗,需要配合血糖监测反复调整,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好,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也不好。患者最好每天测试一次血糖,每3个月到医院测试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纪立农教授说,此次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建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平台和糖尿病控制信息反馈机制,为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开展针对性的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提高他们使用胰岛素的技能,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率。他还建议从治疗模式、管理模式着手,让糖尿病人多学一些自我管理技能,如在医院糖尿病门诊设立为糖尿病人服务的护士岗位,指导病人测血糖、打胰岛素,并记录病人血糖监测情况,为大夫提供参考。

  平均患病时间6年

  错过最佳干预期可能引来并发症高峰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患者平均年龄接近60岁,患病时间为6年左右。这表明最近五六年,是我国糖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