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尹力副部长在加强春季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卫生政务通报 第5期)
关于做好春季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冬春交际季节,多种传染病易发。最近,有的地方正值流感高发时节,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防治工作;人民群众和媒体也十分关注今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随着气温转暖,一些地区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将逐渐抬头,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也会呈上升趋势。春节后,农民工大量返城,各类学校开学,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春季传染病发生疫情的可能性增加。我国华北和黄淮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在饮水困难的贫困地区,受较长时间旱情影响,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也不能忽视。
总体上,今年还没有发生较大的传染病疫情,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切不可麻痹大意。对此,大家应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医改任务的落实,认真研究疾病防控工作并做好任务部署,明确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认真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的管理,确保报告质量。同时,要积极组织专家科学研判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形势,及早捕捉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安排专人动态监视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每日汇总分析结果,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按规定报告。
医疗机构要认真履行传染病发现和报告的职责,严格执行各项传染病疫情报告规定;一旦发现就诊病人异常增多等情况,应尽快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应对工作。
三、切实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近日,各类学校陆续开学。各地卫生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传染病防控业务的指导和督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好春季高发传染病的晨检、巡查、缺勤登记和报告制度,做好玩具和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工作。要加强风疹、腮腺炎、水痘等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的疾病的监测工作,发现疫情,及时协同处理。各地卫生部门要主动联系当地教育部门,切实做好学校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范学校出现疫情暴发流行。一旦学校发生暴发疫情,要及时组织论证,必要时可采取临时停课措施。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社区、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宣传工作的阵地,利用发放宣传单、明白纸等形式,对儿童家长开展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集中宣传,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疫情防治工作。
四、扎实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各地卫生部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全面科学分析常规免疫工作情况,努力发现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人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要认真做好适龄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进一步提高常规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今年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年,各地要巩固去年强化免疫活动取得的成绩,加强疫情监测和分析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苗头,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利用春季入学的时机,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发现漏种人员应及时通知补种。需要开展群体性接种的,要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全面认真做好接种方案,有序开展。
五、认真做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关于流感疫情,尤其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各地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同时要避免造成群众恐慌。要按照卫生部相关监测方案规定,切实做好流感样病例监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监测,并重点做好病毒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密切跟踪全球流感疫情趋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目前,全国411家流感网络实验室总体上运转良好,但从近期考核结果看,有些实验室工作仍需要加强和改进,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监测工作水平。
切实抓好流感重症病例救治,切实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对重症与危重病例要实行集中救治,要重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重症病例的意识和能力,做好重症病例的转诊和救治。对重症病例要尽早进行有效抗病毒等治疗,各地要根据需要做好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等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和调用。一旦出现暴发疫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及时论证,根据疫情情况决定是否申请调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储备,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关于手足口病疫情,近年来,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