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神秘面纱为何屡被吹动

检验视界网 4151 2011-03-04

  新闻提示 美国《科学》杂志亚洲主编Richard Stone,2月25日,以《激进分子向转基因作物及科学家发难》为题,深入报道了在中国颇有争议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等研究转基因水稻的情况。学者严建兵认为,对于转基因,大部分国内媒体的报道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大部分报道,不但没有促成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问题,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恐慌和误解。这位对转基因有更多关注的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科学》明确了转基因水稻已经在伊朗和美国商业化应用。中国不可能“第一”。二是“乌有之乡”的本质。三是再次强调温家宝总理大力支持转基因研究。四是强调了张启发教授的贡献和处境。五是关于政策和科研资助的讨论也值得考虑。为了引起人们的深思,本刊编者在编辑《科学》的这篇文章时,作者王虹做了较为准确的翻译,本报记者范建作了些许带入性引述。

  科学界明星何以成了“头号公敌”

  文章以去年发生在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张启发遭到现场质疑的场景,以此切入,不乏生动的细节和故事描写。它的开篇是这样描述的——

  “在主持人请观众提问后不久,现场情况陡转直下。这是去年11月张启发教授在中国农业大学就《水稻功能基因组及作物遗传改良》为题做完演讲还没下讲台时的情景。”

  张启发教授是中国培育试验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先驱,他带领华中农业大学的水稻基因组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团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几十人进行转基因水稻品种的研究。他取得的成就使他在中国成为科学界的明星,而对于反对转基因的激进分子,他则成了“头号公敌”。

  第一个问题张启发回避了。一个穿橙色夹克的年轻人猛地起身,照着一张纸上的内容,向张启发接二连三地发难。质疑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怀疑科学家将转基因种子非法发放给农民。张启发及主持人拒绝回答,但承诺会举行公开讨论会讨论这些问题。接着一位妇女突然说道,“张启发是卖国贼!”并谴责他拿中国13亿人当试验小白鼠。之后,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走近讲台,从前排拿起一个瓷茶杯,向张启发猛砸过去,但没有打中。

  “当时情况危急”,国家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驻中国科学家严建兵说道。几个参加报告会的教授护送张启发教授出了演讲房间,严建兵则报了警。当警察赶到时,煽动闹事者已经离开了。

  疑点、猜测、误解值得冷静思考

  公众人物所遇到的名誉“待遇”与往常有所不同,张在得到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转基因作物研究中被不少人反对以至于直指其本人,而这样一件号称造福于人类和社会的好事,为什么在公众和社会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公众的心目中留下各种各样的疑点、猜测、不安和误解?这值得人们认真冷静思考——

  自从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对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及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发放安全证书后,张启发和其他科研人员遭到猛烈攻击。对转基因的强烈抵制一定程度来自于“绿色和平”组织及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及人类健康带来长期隐患的科学家。但有一个组织正加大火力,使像张启发这样的科学家躲闪不及,那就是一个结构松散的团体“乌有之乡”,英文名为Utopia(乌托邦,指理想中的美好社会)。

  不管公众发出什么声音,美国《科学》的文章仍然站在主张转基因的中国科学家一边。Richard Stone主编写道——

  过去的一年中,“乌有之乡”的激进分子及其支持者已经扰乱了好几场学术会议;严建兵及其他人怀疑他们也是中国农大事件的幕后主使。此后,事情愈演愈烈,自封为中国“新左派”旗手,持民族主义观念的“乌有之乡”,正在一封《公开信》上征集签名,斥责转基因作物。信中宣称,“中国正在被孟山都之类的农业公司利用,并要求撤回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该组织打算将该信呈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每年3月5日召开的最高层会议主要是规划来年政府的工作。”

  不同的声音会不会影响研究

  在Richard Stone看来,对于这样的动机和诉求,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没有人相信“乌有之乡”的请愿能影响中国政府,中国已把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作为首要任务。至今看来,“乌有之乡”的鼓动,对公众观点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去年夏天在中国几个城市进行了民意测验,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支持转基因水稻,较前些年,仅略微下降。但“乌有之乡”的举动显然可以减缓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进程。张启发团队以及其他一些独立实验室,花了15年来检测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现在,他认为,转基因水稻被批准商业化种植至少还有十年,假定安全证书过期后得到重新认证。

  对此,中国科学家又怎么看,公众又怎么看——

  科学家和官员承认,他们遭到了“乌有之乡”的猛烈突袭。“政府没想到公众会如此抵制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