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致命的“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医家小二 4949 2024-09-03

作者:宜宾肖

近期,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的两起悲剧,将一种名为脑膜炎奈瑟菌的格兰阴性双球菌推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两名学生,马某某和严某某,相继因感染此菌而丧生,一场原本普通的校园生活,瞬间变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沉重哀悼。本文将深入剖析脑膜炎奈瑟菌的特性、流脑的传播机制与防治策略,以期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病例回顾病例1 :马某某,湟中区第一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6月5日晚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因“脓毒血症”抢救无效去世。血液培养显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

病例2:严某某,同样是八年级(5)班学生,6月26日中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因暴发性紫癜(后确诊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不幸逝世。

这两起悲剧不仅让家庭陷入悲痛,也让社会对脑膜炎奈瑟菌有了更深切的关注。脑膜炎奈瑟菌,这一“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以其迅猛的攻击性和潜在的致命性,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什么是流脑?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位列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也是疫苗可预防的疾病。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可分为A、B、C、Y、W135等多个血清群,其中A、B、C、W、Y、X六个血清群最为常见,引发侵袭性疾病。该为革兰染色阴性、肾形的双球菌。在 35~37℃,5% CO2条件下生长良好。该菌在临床上分离率较低,与之形态相似的另外一种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淋球菌更为常见,单从生物学形状上不易区分。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冬春季节是我国流脑的发病高峰,全年均可出现散发病例,发病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该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 日光及紫外线都敏感。1%苯酚、75%乙醇、0.1%苯扎溴铵等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与带菌者作为主要的传染源,构成了脑膜炎奈瑟菌传播链条中的核心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本病的隐形感染率极高,尤其是在流行期间,人群中的带菌率可惊人地攀升至50%以上。(鉴于此,湟中区第一中学在此次事件发生后,迅速响应,配合区疾控中心对与死亡病例相关的活动场所进行全面彻底的终末消毒,力求消除一切潜在的传播隐患。同时,学校积极协同各级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全力投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期追溯感染源头,切断传播链,确保校园师生的健康安全。)

传播途径:脑膜炎奈瑟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依托于呼吸道飞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亲密互动,如同寝、哺乳、接吻等行为,尤其是针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密切接触,都可能成为病毒跨代传播的桥梁。

易感人群:尽管脑膜炎奈瑟菌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存在感染潜力,但统计数据表明,6月龄至2岁的儿童群体是感染率最高的,且随年龄增长,感染风险呈现递减趋势。此次湟中区第一中学的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两名中学生罹患此病并不幸离世,这一现象打破了人们对该年龄段感染风险的传统认知,引发了公众对青少年健康安全的广泛担忧。学校作为青少年集中的场所,其在疫情防控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需加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健康宣教,以保障校园内师生的健康福祉。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鼻咽部侵入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强大时,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进而累及脑脊髓膜,导致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本次两例死亡病例均是从血培养中获得病原体的诊断,而未从脑脊液培养中获得病原体,是未进行脑脊液培养或培养结果为阴性,媒体未公布)。流脑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普通型的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到恢复期,到暴发型的急剧恶化,再到轻型和慢性败血症型的相对温和表现,不一而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流脑的关键。其中,细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血清学分型、病原体核酸检测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病原体核酸检测外,绝大多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都能够开展其它项目的检测。

(图片来源于人卫版陈东科、孙长贵主编《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图谱》)

治疗与预防

流脑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类为首选药物,它们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直达病灶,抑制并消灭脑膜炎奈瑟菌。然而,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调整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反应灵活制定,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此外,降颅压治疗、抗休克治疗、DIC治疗等也是重要环节。预防方面,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有效手段。脑膜炎奈瑟菌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促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建立起一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天然屏障。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军营士兵、旅行者以及居住在拥挤环境中的个体,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健康的保障,更是社区安全的基石。
结语

脑膜炎奈瑟菌,这个“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以其凶猛的感染力和潜在的生命威胁,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与个人健康意识。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是每个人面对这一隐形杀手应有的态度。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在发生。

内容来源 | 医家小二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znm

审校 | 金宝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