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复检,一定要重视

检验笔记 2615 2024-09-25

前言

皮疹伴瘙痒,我们首先会想到湿疹、过敏,当然在我们这里可能还会考虑真菌感染可能。

而这一次,却有点意外收获,发现了疥螨,显微镜下的一个大家伙!

案例经过

患者,女,76岁,因“全身多处皮肤皮疹伴瘙痒2个月”就诊。

血常规结果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8.4%,稍高一点,参考范围为0.4~8.0%。

过敏源结果提示,总IgE>1000 (参考范围<100 IU/mL),屋尘螨0.74 (参考范围<0.35 IU/mL),粉尘螨0.72(参考范围<0.72 IU/mL)

根据血常规和过敏源结果,考虑存在过敏性可能。

今天,临床开出皮肤真菌荧光检查项目。同事刮取可能皮损处(也有说法叫:虫孔、虫洞,不一定准确),如下图红色箭头所示。

荧光镜检结果,未见真菌。
但是皮肤却又非常瘙痒,加上老年人,高度怀疑是否有疥螨可能性。
于是再次刮取皮损处,果然是它,疥螨!

红色:疥螨(低倍镜)

黑色:油滴气泡

红色:疥螨的生殖器(高倍镜)

对比寄生虫图谱,可知红色箭头所指为生殖器,且是雄性疥螨成虫的腹面。

雌性疥螨成虫的腹面,有比较多的波纹,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鉴别点。雄虫腹面,有4块“肌肉”感觉。

红色:疥螨雄虫的第1对足

黑色:疥螨雄虫的第2对足

绿色:疥螨雄虫的第3对足

蓝色:疥螨雄虫的第4对足

疥螨成虫,有4对足,前面2对,后面2对。

红色:疥螨雄虫第4对足的吸垫

疥螨成虫第1对足、第2对足均有吸垫。但只有雄虫的第4对足,仍然有吸垫。雌虫没有哦。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鉴别点。

吸垫,这个词怎么理解呢?简单比喻下,疥螨需要在皮肤里挖洞、打隧道前行,总得穿“鞋子”吧,才能有更强劲的摩擦力支持脚往前爬。这个吸垫,就像给它穿“鞋子”。

红色:颚体,是嘴和嘴巴外面的一些辅助结构

简单比喻,就像挖隧道的工具,啃食皮肤。

同事第一张刮取的片子,滴加了荧光染液,自己再用光学显微镜浏览,发现一只疥螨幼虫,惊喜啊。

红色:长鬃

黑色:疥螨幼虫的第1对足

绿色:疥螨幼虫的第2对足

蓝色:疥螨幼虫的第3对足

疥螨幼虫只有3对足,所以这是幼虫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好奇该虫体在荧光染液下,在荧光显微镜下,会是什么模样呢?

哈哈,关闭光学灯,打开荧光灯,哇塞,新世界大门。

荧光染液+荧光灯源模式下,虫体内部不着色,整体边缘有点荧光,幼虫的足Ⅲ,像川剧变脸面具的眼睛一样,有点恐怖模样……

再轻轻微调一下……更……

啊……这晚上不能看。足Ⅲ更像那眼睛了,川剧鬼脸 脸谱的眼睛。

红色:是幼虫的第2对足的吸垫。

案例分析

1、怀疑疥螨时候,如何刮取皮损处?

教科书有针挑法、刮片法。我们科经验是,刮片法。

选择可疑皮肤处(如有瘙痒处、红疹处),用消毒后的外科用刀蘸取少许无菌的液体石蜡油在其表面,平刮数下可疑皮肤处。或者刮取疹子顶部的角质层。将刮取物左右各撇一下于玻片上,滴上香柏油,加盖玻片镜检。

我们科使用的刀片,如下

 

 

我们科使用的是香柏油,如下。

注意

在刮取皮肤处前,刀片蘸取香柏油是为了起到固定疥螨虫体的作用。谨防刮取中。虫体不慎掉落或感染刮取人员。

一般来说,疥螨是在手缝处刮取,但对于全身有感染的患者而言,手臂、胸背部或许都有可能刮取到虫体。

刮取时候,尽量取皮肤深一些,因为疥螨是往皮肤隧道里打孔深入的,所以有时会刮出血,也难免。

2、查阅相关寄生虫书籍,在《医学寄生虫图鉴》第473-475中找到关于人疥螨的模式图。

(冷知识:疥螨除了寄生于人体外,还能寄生于牛、羊、马、猪、猫等家畜。称之为:牛疥螨、羊疥螨)

3、疥螨卵,诶呀,我还真有压箱底的图片哦。

红色:卵内幼虫的头部

黑色:卵内幼虫的腹部

绿色:疥螨卵的卵壳

内容来源 |  检验笔记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