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暴跌 | 医药集采弊端摆上台面
先来看这样一则新闻:
上海瑞金医院等多位医院在职人员,作为政协委员,针对“药品集采下药效问题”进行提案。
为何直指“集采”?原因如下:
2024年12月30日,随着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集采)的结果公布,药品价格再创新低,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原研药竟然都未能中选。
这意味着,原研药逐渐失去了在公立医院的生存空间。过去几年,随着集采药品的普及,原研药的价格一再下调,但这一趋势的背后却是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患者在面临治疗选择时,常常需要在价格和治疗效果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
近年来,原研药退出集采的议题常被炒得沸沸扬扬,但这一现象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危言耸听。事实上,每一批集采中,原研药的应对策略几乎都相同,除了少数像拜耳阿卡波糖、卫材甲钴胺等极致降价中标的例外,大多数原研药在集采过程中选择不降价、不参与竞标,甚至直接派代理商代为应对。第十批集采的情况与前九批基本一致,原研药大量退出竞标并非新鲜事。
原研药退出集采的历史必然性
原研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质量保障的象征,然而在集采政策的推进下,许多原研药逐渐失去了在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
随着集采药品价格的暴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单片价格竟然降至三分钱,原研药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尤其在药品采购和医保支付的双重压力下,原研药已经难以在公立医院占据一席之地。
原研药退出的速度和幅度,远超很多人的预期。从2018年集采开始到如今,原研药在公立医院的“消失”几乎已成定局,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患者的就医选择,也让药企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国际惯例:原研药逐步退出
全球范围内,原研药企业的运营模式大致相同。虽然在研发阶段投入了巨资,但在专利保护期内,原研药通过高价可以收回研发成本并获得可观的利润。
然而,一旦专利期结束,仿制药迅速进入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原研药企业通常选择逐步退出市场,或将项目转让给专门做仿制药的企业。
中国推出集采正是为了解决原研药在专利期结束后仍以高价销售的问题,而仿制药企业也常以原研药约80%的价格进入市场,导致了整个市场的高价现象。
集采的目标是减少原研药和仿制药的高利润,减少流通环节费用,同时通过一致性评价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尽管集采模式有其弊端,但其初衷和效果是利国利民的。
原研药退出集采不等于退出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原研药退出集采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许多原研药仍然占据院外市场的核心地位,并未从市场上消失。
此外,集采规则规定,公立医院的采购量只占总需求的40%-80%,剩下的市场由医院自主决定采购。因此,即便原研药退出集采,它们依然可以在院外市场继续销售。
然而,随着集采的推进,一些医院为了节约成本,不再采购原研药,这使得原研药面临更多挑战。
集采的弊端及改进建议
尽管集采推动了药品降价,但它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1
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目前集采的唯一门槛是“一致性评价”,但中国的医药企业GMP水平参差不齐。各省药监局的管理水平差异也导致了集采实施中的不公平。
集采应考虑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质量抽检、FDA认证等因素,避免一味依赖价格竞争。
2
集采名单不透明
每次集采药品的名单往往没有明确标准,药品是否进入集采、入选的数量、时间等常常存在不确定性,这为某些企业提供了寻租的空间。
3
仿制药泛滥与研发模式问题
集采推动了大量仿制药批文的发放,但也使得一些企业通过造假和重复使用研发数据来降低研发成本,导致市场上仿制药的质量参差不齐。
4
中标价格的不公平
中标价格在不同地区差异巨大,导致一些地方的病人支付更少,而另一些地方的病人却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造成不公平现象。
5
医保局的权力过大
目前医保局在集采中的权力过大,决定了药品市场的格局。集采虽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不能长期依赖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
末
总的来说,集采政策的推行让我国药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患者享受到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但也面临着原研药逐渐退出市场带来的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民营医院和药企看到了新的商机,但这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原研药的退出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值得“喜大普奔”?或许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这一变革。
对于患者来说,如何在价格与疗效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药企和民营医院来说,如何应对市场的剧烈变化,将是他们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声明:本微信号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内容来源 | 医护谈心社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jinbao
审校 | 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