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事件热度褪去后,规培制度会逐步取消还是日渐严苛?

医护谈心社 3391 2025-05-18

之前,关于“董袭莹”和“4+4”医学培养模式的争议席卷全网,让本已焦灼的“规培制度”再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医生群体的愤怒、失望、反思交织,热搜上二十多个词条几乎被同一事件占据。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围观,而是深刻影响着我们职业路径和未来体面的制度震荡。

这篇文章,不谈八卦,只谈实质:规培制度为何陷入泥潭?“4+4”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三明医改又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我们会逐一拆解。

规培制度,早已千疮百孔

知乎网友:医学狗

说句大白话,现在的规培制度,已经不是在“培训”医生,而是在“规制”医生,甚至压榨医生。它的设立,从一开始就被标榜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但实际上目的只有一个:压低基层医生的待遇,好管理,好使唤。

我们现在活跃在临床一线的“腕儿”,哪个是规培出来的?他们不少人走的都是传统住院医师路线,靠的是实打实的工作经验积累和能力晋升。如今的规培,变成了一种“身份卡”,卡在医生头上三年,不给你自由,不给你平台,却要你负责几乎所有脏活累活。

而这些年大家都能看到,规培制度的真实运作是“不规范、不培训”。任务繁重,考核形式主义,培养内容流于表面,更多时候就是靠一个“听话”混日子。现在连上级医生也觉得麻烦了——因为三明医改要推行“统一薪酬、统一绩效”,他们失去了从规培生身上“变现”的机会,也就不愿意再配合这个制度。

更有意思的是,“4+4事件”的舆论反而强化了规培的“合法性”。一群人开始拼命强调自己“规培了三年”,仿佛这三年真的是多么金贵。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这三年,很多人只是在写病历、打电话、做最基础的服务性劳动。可就因为“董某只规培了一年”,大家忽然开始护着这个本就应该被反思的制度了。

三明医改本想一步步推进,结果却被“4+4”的大瓜搅得节奏全乱。原本有望逐步取消的规培,可能因为舆情裹挟,被迫继续维持。明明是一个为了“压成本”设计的旧制度,如今居然要被冠以“公平、规范”的帽子强行续命。

制度双轨,底层无门

知乎网友:艾斯

从规培到4+4,怎么看都是一个分层分流的游戏。

一边,是规培三年、辛苦摸爬滚打的普通医学生;一边,是走着“绿色通道”、绕开高考、绕开统招医学教育的4+4“学霸”。说它像现代版的“举孝廉”与“科举并行”并不过分——底层靠拼命,顶层靠关系,权力为自己留出了后门。

规培制度严格卡死了基层医生的成长通道,却偏偏对4+4的这些“特殊身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边说着“统一培养标准”,一边却让人轻轻松松一年完成规培,转身拿下主治。对广大医生来说,这种不公平不是抽象的,而是扎心的。

更气人的是,这种制度安排在体制内还有一套话术包装:说是“国际接轨”、“多元化路径”,可我们都知道,本质上不过是对权贵子弟的变相输送通道。谁高考拼得过就去规培,谁关系够硬就走4+4,这就是现实。

这种双轨制度,不止恶心了基层医生,也动摇了医护队伍的稳定性。你干三年不如别人混一年,凭什么?

问题不在“规培”,而在“穷规培”

知乎网友:听空

规培本身不是原罪,关键是它太“穷”了。

你让一个人月薪三千,天天值夜班、做术前术后、写病历跑病人,然后说是“在培训”,谁信?

有个在抖音上分享经验的复旦硕士博主,现在在瑞典读博。他说,他规培时一个月拿两万,规培内容扎实,医生成长快,医院尊重人。他觉得规培是好制度,只是很多地方做烂了。

我们也听说过:有的规培生因为不是“本院人”,工资特别低,机会特别少,甚至培训期一过就被一脚踢开。这跟旧社会的“学徒制”有什么区别?打着“培训”的幌子干着“免费劳力”的活儿,实在讽刺。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合理的规培制度,应该让年轻医生有成长,有尊严,有生活。而不是拿“培训”当遮羞布,压榨得人连转正都成问题。

规培生,不是没人心疼,而是没人在意

知乎网友:包龙星

聊起规培,不少同学都会叹气。大家都知道,规培生的地位就是“夹在缝里”,医院不当人看,社会又不了解。吃亏、干活、受气,却换不来一个正经编制,连基本尊重都谈不上。

有医生朋友说得狠:“规培就是旧社会学徒工制度的翻版,剥削得不吐骨头。”在他们看来,这不是改革,是复辟。

问题是,规培要不要取消,并不取决于规培生自己。我们在意、我们痛苦,可是上面的人并不在意。只要还能“用”,还能“省钱”,还不惹麻烦,规培就会一直存在。说白了,这不是一场关于公平的博弈,而是利益分配的博弈。

这种无力感,是我们这代医生最熟悉的现实。我们不是没意见,是意见被无视。不是没人看见,是看见了也不说话。

“规培”并不是坏制度,但它被玩坏了;“医改”并不是坏方向,但它一再走偏。当初说是培养人才,最后却只是在牺牲底层。

4+4的爆雷,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制度长期倾斜的必然体现。它让所有兢兢业业拼搏的医护人员心寒,也让本已艰难的医改再添变数。

我们不是反对改革,但我们希望:改革别再拿年轻医生当试验品;公平不该只是口号;体面不该只是幻影。

医路漫漫,愿不再是孤独求索。
医者有心,也该有人护。

声明:本微信号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内容来源 | 医护谈心社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jinbao

审校 | 金宝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