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距离有多远

健康报  4104 2011-06-02

    一位农夫因为喷洒农药“中毒”倒地,救命声划破宁静的山村,“120”救护车拉着“中毒者”风驰电掣地奔向医院,急救由此展开。这是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最后一道考题,从全国113所医学院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的3支队伍,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这位昏迷“患者”的抢救,谁就能摘得桂冠。就在选手们争分夺秒地救治时,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冲进急诊室,有的选手猝不及防,简单地把家属推搡出去,有的则耐心地和家属沟通起来……

  此时,在考场外通过视频观摩比赛的师生不由地感叹——这考题太逼真了!而这次竞赛的主要组织人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认为,这次临床技能竞赛,台上考的是学生,台下考的是学校,是对整个医学教育体系的一个压力测试,从中可以“丈量”出从医学生到医生之间的距离。

  考的是综合素质

  5月15日下午,这场由教育部、卫生部主办,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中心承办的竞赛进入最后的决赛阶段。河北医科大学等32支队伍进入淘汰赛,当天,他们将决出前三甲。记者到场时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看到,选手们正在比赛缝合一段小肠,此后的考题分别是骨折石膏固定、为妇女取环、口腔科病人检查以及车祸外伤病人抢救等,还有些考题需要参赛学生分析判断后才能动手操作。其间,陆续有代表队被宣布出局,紧张的气氛让大家透不过气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育处处长周庆环介绍,由专家系统梳理出本次竞赛的94个考点,涵盖了内、外、妇、儿以及五官科,是临床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如切口消毒、骨髓穿刺与涂片、表浅打结、膀胱破口缝合、血管分离切断结扎等。同时,根据临床急救场景,设置了震荡情况下静脉穿刺、表面出血点止血、双人心肺复苏等实景模拟题。

  周庆环说:“医学生不能只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动手技能,通过技能培养锻炼综合素质。我们把临床思维、人文关爱、职业精神等医学要素都融入考点之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临床技能培养环境有隐忧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厉岩说,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在注重实践操作的理念指导下开设了技能课,由老师讲解示范所有的操作项目,这对医学生至关重要,很多操作动作见识过、动过手,就会心中有数。

  然而,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环境的巨变却让业内引以为忧。厉岩说,一方面,医学生扩招凸显了师资力量的短板,在校生规模往往三四千人,在校生的临床技能学习几乎变成了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限制了医学生毕业后实习阶段的实践机会,这些因素使得从医学生到医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本次竞赛的总裁判长、教育部临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迟宝荣教授认为,当前的医学教育存在3个问题:首先是学制混乱,从2年制到9年制不等;其次是教材混乱,各种版本之间标准不统一,且相互矛盾之处不少;最后是教学经费不足,以前上解剖课两个学生用一具尸体,现在20个学生观看多媒体。

  模拟人替代不了真人

  据介绍,在医学生技能培养环境巨变的情况下,模拟人教学应运而生,很多医院都斥资建立了临床技能试验教学中心,通过声、光、电具备的模拟人训练学生。

  本次竞赛就大量使用了“标准病人”等模拟人,王杉介绍说,本次竞赛所用的模具出自近百位临床医疗、医学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国内医学教育专家之手,他们根据临床技能实践的实际需要特别设计。

  王杉说,由于仿真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人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能以声、光、电的形式和医生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2006级学生、本次参赛选手张津铭说,类似腹部穿刺、导尿等有难度的操作,由于在病人身上操作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多观看、在模型上操作来弥补。“刚开始,老师要求我们对模型说话,诸如‘我要给你打麻醉针了,别紧张’等,同学们当初都觉得很搞笑,像是自言自语,但后来潜移默化成了习惯。”

  王杉说:“我们要求学生把假人当真人看待,但是如何防止将来他们成为医生后,不把真人当假人?这是我们医学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通过竞赛所要传达的导向性理念。”

  提高日常教育水平是根本

  据悉,相比第一届,现在很多学校对大赛更加重视。一些学校经层层选拔,又召集优秀师资力量按照考点对选手进行逐一强化培训。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样培训、选拔出来的选手并不能代表学校的真实水平。

  王杉说,今后的竞赛还将调整规则,设想在学校推荐的名单之外,增加随机抽取学生来参赛,从而引导学校扎扎实实地重视日常教育,提高整体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在赛后的颁奖仪式上说,临床技能竞赛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将促使医学院校探索建立科学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