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有7.8万名全科医生 数量少素质偏低
2020年,我国每万名居民将配置2—3名全科医生。目前不仅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有正规本科学历的、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少之又少
缺!四川新津县花源镇公立卫生院院长杨成告诉记者,卫生院只有5名全科医生,实在太少了。
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董砚奉说,中心有全科医生9名,相对于服务的10万人口来说远远不够。
缺!上海市2010年度计划招收300名全科住院医师进入培训项目,结果只招收到了144名。
缺!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介绍,中心全科医生有40多名,但相对于13万服务人口及庞杂的工作来说,数量还是少。
从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缺全科医生。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届时将有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的全科医生质量有待提高。”杜雪平说,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社区注册的全科医生整体质量都不高,更何况是全国其他地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全科医生基本上是在岗简单培训几个月,而且起始学历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往往是中专、大专学历的居多。
由于数量少、整体队伍素质偏低,社区出现一个好大夫,往往会被居民热情追捧。谢吉伯曾在英国做了15年的社区全科医生,2009年他选择到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医生。有时,服务站会挂出这样的牌子“英国医生,免费查脚”,很快一拨拨居民蜂拥而至。社区居民单桂兰就是谢吉伯的忠实“粉丝”之一,她希望这样的大夫更多一些。
大量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无法获得老百姓的信任,难以担负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层的作用
“有人认为全科医生是‘全能医生’,什么科都能看,什么手术都能做;有人认为他们是‘低能医生’,水平差,所以当不了专科医生。从老百姓到卫生系统业内人士,都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没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没有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这恰恰是造成我国全科医生数量少、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曾益新说。
全科医师为何不受重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潘志刚分析,以前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大量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群众不信任;全科医师的岗位职责不清、待遇低,也影响其地位。
另外,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于高新技术的崇拜也是造成全科医师不受重视的一个原因。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当时全科医师被认为是爬不上专科阶梯的二流医生。
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三级医院占据过多医疗资源,居民在社区仅仅是开药,社区医生难以真正承担首诊任务,因此不被人认可。
“在国外,全科医生一般能达到医生总数的50%,其受重视程度甚至高于专科医生。”曾益新说,我国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革命性的举措,因为全科医生是一群社会精英,不比专科医生素质低,他们是能真正落实国家预防为主方针的人员,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是促进社区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据台湾联新国际集团总执行长张焕祯介绍,在台湾,80%的疾病在全科医生那里可以得到治疗,另有20%的病人需要经由全科医生转诊给其他专科医生做进一步诊治。
据张焕祯介绍,健康教育是全科医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人口老龄化,往往会衍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耗费的医疗成本十分惊人。以台湾为例,去年老年人口耗去台湾医疗资源的25%,其中大多都与慢性病并发重症疾病相关。我国内地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1.7亿,数量居世界第一,其耗费的医疗资源将更加惊人。
“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当前则应该以医疗干预或健康教育等方式来降低民众患病率,全科医生应该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张焕祯说,中国内地目前的状况,犹如30年前台湾刚刚开始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情境。也就是说,离百姓有需求时第一选择是全科医生的目标,内地起码还有30年的路要走。
谢吉伯说,中国全科医生制度和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相同。该制度首先表现在医护的连续性,即医生与患者是长期的合伙关系,医生对患者具有长期责任。其次是医生由被动看病改为主动寻访。尤其是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医生不可以等病人,要去随访病人。第三是将治疗提升到管理层面。疾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