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清微小核糖核酸或能诊病
2011年10月4日,CCTV13新闻频道以新闻题为《植物能调控人类基因:检测血清微小核糖核酸或能诊病》报道了南京总医院检验科张春妮主任有关“血清和体液微小核糖核酸”的临床研究。
自2008年起,张春妮主任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院长课题组,合作开展了有关血清和体液微小核糖核酸的系列临床研究,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好成绩。研究结果在实验诊断学专业国际顶级杂志Clin Chem(影响因子6.886)相继发表论文2篇;另外与南大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影响因子均在4以上。该项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课题1项,并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持人):植物也能调控人类基因,这样的发现对医疗有什么意义呢?目前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利用抽血来对病症进行诊断,这样成为辅助手段。
(旁白):据张院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介绍针对血清和其他体液中微小核糖核酸的检测,课题组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几大医院合作,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张春妮主任):我们正在临床试验阶段。食管癌我们做了149例,然后和正常人的100例检测结果比较,我们发现7种显著升高的微小核糖核酸。然后对于不育病人来讲,我们一共做了289例,也发现有7种微小核糖核酸是在弱精病人精浆中显著升高的,而在无精病人精浆中明显下降,说明它以后有可能作为辅助的诊断检测指标。
(旁白):目前许多疾病的确诊不仅要花去病人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检查,甚至于恶性肿瘤的判断还需要进行手术取得病理切片,在费用的花销方面也相对来说比较高。
张春妮主任:因为对于目前的肿瘤标志物来说,它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的,不尽如人意,在临床上对病人的诊治的作用不是特别大。CT可能发现一些肿瘤的情况,但是体检一般不做CT,毕竟它的成本比较高,要几百块钱,那么通过抽血可以把一些早期的病人,就是影像学还没有检测到的一些病人说不定就能够检测到。
(旁白):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集了包括食管癌、肺癌、胃癌等在内的上百例标本,现在还在不断的随访病人,把病人治疗以后的标本搜集起来全面观察微小核糖核酸的临床治疗价值。据张院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介绍,下一个要发表的成果就是要把中草药里发现的一类微小核糖核酸应用到疾病中来,而对于微小核糖核酸的课题研究还有许多正在进行当中。
(张院长):我们发现了分泌型微小核糖核酸在肿瘤中的作用,我们能不能用阻断这种方式治疗肿瘤,我们能不能发现用这种方式把2型糖料病分成亚型。毫不夸张的说,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和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