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传统的检验“三基”训练
王培昌:理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技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等学术职务,入选北京市首批215医学骨干人才和“十百千”人才计划,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衰老生物学标志物筛选、衰老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基金资助,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9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次,主编著作两部,主译著作1部,任副主编3部,在检验方法学、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科学时报》:科室自1958年建院以来,至今已发展成集临床检验、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博/硕士研究生培养等使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室,作为科主任,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王培昌:建院50多年来,我院检验学科伴随着医院的成长而发展。作为科主任,感触颇多,有以下三点。
第一,科主任应始终追踪了解检验医学的前沿进展,结合科室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科室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制订细化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实施措施。
第二,强化临床服务,质量安全至上。检验科必须以临床为中心,优化检验流程,细化过程控制,拓展临床服务,保证医疗安全,树立一切为了临床,密切联系临床的服务意识。
第三,聚拢员工人心,凝练科室文化。只有凝聚全体检验技术人员的智慧,聚拢人心,同心同德,发挥个体专长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完成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逐步形成特色的科室文化。
《科学时报》:你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延缓复制性衰老单体抗氧化剂的筛选模型,首次发现了黄芪碱单体化合物HDTIC、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氨基胍可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揭示了其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引起国内外较广泛的关注。目前,这两个研究方面有哪些新进展?科室是否在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王培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科室在细胞水平及整体水平上深入研究了DNA损伤修复能力、DNA聚合酶δ的增龄性变化,不仅发现了其与增龄的线性关系,且发现这一关系不受疾病及营养因素的干扰,部分研究结果在Mol Bio Rep已经发表。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DNA聚合酶δ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其功能验证、蛋白纯化、抗体制备及试剂盒研发均在进行之中,同时我们已经启动了对部分神经、老年性疾病基因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此外,通过广泛临床调研等,科室已开展了心磷脂抗体、脑脊液病毒学检测、蛋白S/C、同型半胱氨酸等60多项神经病学特色检验项目,10余项新的特检项目正在论证之中,满足了临床需要。
《科学时报》:目前,检验自动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下,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检验的三基本,巩固基本的形态学检验呢?
王培昌:近30年来,临床实验室完成了从手工、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的升级,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运行,对提高检测速度、缩短报告周期、节约人力成本、推进检验标准化、降低分析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自动化尤其是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的普及还需漫长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人工智能或自动化在检验中的局限性,比如,全自动干化学尿液分析结果约有25%~30%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在检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强化传统的检验“三基”训练十分重要。
2009年,科室对全员进行了血液细胞形态学培训,2010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血液自动化分析与镜检”与“尿液干化学分析与镜检”两次暑期论坛,制订血液镜检规则和尿液镜检规则。近两年的临床调查表明,我科对检验“三基”训练、尤其是血尿细胞形态学训练,明显地降低了错误报告的发生率。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