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慢性乙肝发展成重型肝炎
去年十一“黄金周”过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收治了一位危重病人。该患者有十余年的慢性乙肝病史,国庆节前开始感觉疲乏,并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医生给予口服护肝药物治疗后,患者便踏上了已计划好的外出旅游的行程。然而七天的旅行刚结束,患者便出现了恶心、乏力、全身发黄的表现,肝功能进行性急剧恶化,转入同济医院感染科时患者已出现了烦躁、神智异常等脑病表现,在经历了长达近三个月的内科综合治疗后患者才得以康复。科技部973项目“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告诉记者,上述这位患者是那些“九死一生”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幸运者。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其中约5%的患者可能发展成为重型肝炎。一旦慢性乙肝发展为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在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机体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储积,就可能最终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率超过60%以上。而前述患者所患的疾病正是“乙型重型肝炎”。面对这样一种病情凶险的危急重症,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何种因素和机制导致患者由慢性乙肝转变为重型肝炎?这种重症化的转变有无早期预警指标?何种干预措施可以阻止这种重症化趋势……这些棘手问题正是国家科技部973重大项目“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所探究的主题。
于2007年10月启动的该项973重大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牵头,集合了国内八所知名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共同合作攻关。5年来,专家们通力协作,从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病毒与集体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治疗学等多个领域对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分子机制、宿主遗传和免疫学特征、早期监测评估指标和生物学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阐明了患者经历肝细胞损伤中巨噬细胞分泌的新型分子fgl2的重要作用和该分子受乙肝病毒蛋白调控的网络系统;鉴定了NK细胞通过Fas及NKG2D通路杀伤肝细胞;发现了具有独特细胞标志的一群DNT细胞,该群细胞可通过分泌fgl2分子致肝细胞损伤;针对这些新发现的靶点和途径开展探索性治疗在动物实验取得了良好结果;获得了包括CXCL10等3个乙型肝炎重症化的遗传易感基因(候选基因);发现了包括IFNr等3个能提示重症化发生、病情发展和疗效评估的新指标,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可喜的是,该项目研究成果已被列入我国十二五重点图书编写项目——“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与临床”;部分研究成果将在今年Science增刊进行专题报道;部分研究成果也被纳入亚太肝衰竭防治共识中,并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将来用于临床提早防治乙型重型肝炎,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真正实现乙型重型肝炎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