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医改:让13亿人都能病有所医

解放军报 4117 2011-12-13

  今年起,青海西宁湟中县上新庄镇6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一年一次免费体检。目前,该县有2600多位老人能够享受到这项福利。图为9月21日,一位老人正在接受血液检查。

  近日,山东省郯城县郯城镇富强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医务人员(右一)为群众讲解新农合医疗“一卡通”的使用方法。新华社发

  得了病,有保障,是人们共同的梦想。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人人关心,家家关心,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随着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个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中国13亿人逐步开始拥有良好的医疗保障。

  我们也要看到,医改又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也会增多。

  梦想照进现实,还需脚踏实地。医改在哪些层面带给了老百姓方便与实惠?医改在契合国情的条件下还有哪些实际困难?我们真正跨入改革彻底完成那一天,还需要多久?请看本版推出的医改报道。

  皖北,大别山老区。初冬的一天,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丰塘村,由政府资助建造的村卫生室,正在给村民提供免费测血压服务。测完血压的村民们聚在卫生室门口,围看公示的全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保障情况。

  “以前看病得到村医家里,全是自己掏钱,现在镇里村里都有新建的卫生院、卫生室,药价不但便宜,国家还给报销,真是一件大好事。”68岁的村民张秋榕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丰塘村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医改近年来的前进轨迹。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强基层”仍处在突出位置。基层各级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当年“大包干”发源地的安徽,其基层医改有不少特色之处。年终岁尾,记者选取了安徽合肥、六安、定远等多个县市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访调研,了解他们在基层医改中做出的探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境,希望能对各地起到借鉴作用。

  新农合起作用了吗?——

  全民医保让农民看病也能报销

  家住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丰塘村的赵前磊,4年前在上海打工时,去当地医院照了一个片子,经检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那一次检查花掉的几百元,成为他再也不去医院治疗的理由,“家里困难,自己买点药,能扛就扛过去算了”。

  一年后,因病在家休养的赵前磊半信半疑地加入了新农合。当时他交了20元医保费,当年看病就报销了500多元。去年底,当地提高了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上调了,个人要交30元,赵前磊第一时间就去交了钱。“真没想到,有了新农合,我们农民看病也能报销那么多。”

  在丰塘村卫生室,记者看到30多平方米的诊查室内,两名村医熟练地帮村民写病历、开处方。“我们上午给人看病,下午还要填写新农合登记表,中午要忙到1点才能扒上几口饭。”卫生室负责人唐永赋一边给病人诊查,一边利用间隙与记者简短地交流。据介绍,医改之后,这个卫生室每天接诊人数平均在50人次左右,是过去日均门诊量的一倍还多。

  一个小小卫生室,哪来这么大接诊量?诊查室内悬挂的一块“门诊统筹”宣传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根据宣传板上的介绍,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在卫生院看病,能报销80%的费用,吸引了许多病人前来就诊。

  “长期以来,病员不足一直是乡镇卫生院生存的大难题。是新农合救活了乡镇卫生院。”六安市金安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发堂解释说,如今新农合对农民看病费用的减免额度非常高,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基层医疗市场自然得以激活。

  全民医保是医改提出的重要目标。2009年,中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国家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集中解决2亿多城镇非就业人群的基本医保问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来自国家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新农合覆盖人群达到8.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与此同时,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29亿人,提前完成参保人数目标。

  “从覆盖3亿人到12亿多人,中国用了短短5年时间,织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德国用了近百年才实现全民医保,韩国用了12年,中国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长期研究医改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说。

  药价降下来了吗?——

  基本药物制度让患者吃上“实惠药”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