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常规检验指标及分析
测项目
全血图(CBC)
方法 电子血球计数仪法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WBC) 4.0~11.0×109/L
红细胞计数(RBC) 3.5~5.6×1012/L
血红蛋白(HGB) 110~160g/L
红细胞比积(HCT) 0.32~0.53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1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6~35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0~370g/L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9~17fl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9.0~13.0g/L
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 20~40%
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 3.0~8.0%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 50~70%
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 1.0~5.0%
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 0.0~2.0%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1.0~3.5×109/L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0.0~0.8×109/L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 2.0~7.5×109/L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 0.0~0.7×109/L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 0.0~0.1×109/L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11.0~14.1%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7.0~54.0fl
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 13.0~43.0%
常见临床意义
白细胞 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
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某些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红细胞 相对性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
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紫绀型先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 少:某些血液病如再障、巨幼贫、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
血小板破坏过多——ITP、脾功亢进、SLE
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感染、脾切除术后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正常,因此可用于两者鉴别
·根据MCV和RDW二个参数实验结果,可对贫血进行六类分类
小细胞均一型 (MCV ↓,RDW 正常)
小细胞不均一型 (MCV ↓,RDW ↑)
正细胞均一型 (MCV 正常,RDW 正常)
正细胞不均一型 (MCV 正常,RDW ↑)
大细胞不均一型 (MCV ↑,RDW ↑)
大细胞均一型 (MCV ↑,RDW 正常)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者,MPV增高
骨髓病变使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
采集要求 ·EDTA-K2抗凝。标记:浅紫色瓶塞真空采血管
·一针见血,抽血迅速,血量准确(至瓶签刻度处),立即混匀
·住院病人标本由病房抽取
·门诊病人到门诊采血处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