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解读
1月7日,两届中华医学科技奖同时颁发。记者从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了解到,2010年度的8个一等奖和2011年度的7个一等奖分别从240项和221项参与角逐的科研成果中胜出。这些一等奖获奖项目的创新点和闪光点何在?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有关专家逐一做了点评。
2010年度
1.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等
点评: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研究人员于1987年在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课题资助下,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进行研究,率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等新概念,发现甲酰肽受体(FPR)在肿瘤发生中作用等创新点,所创建的血管生成模型和肿瘤干细胞分选方法,被法、英、美等国4个国外实验室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17个国内单位采用。
2.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病理生理功能及调控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等
点评:虽然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早在1986年就被提出来,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等被认为组成了皮肤免疫系统,但人们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认识较少。研究人员自1989年以来,在炎症、感染、自身免疫和肿瘤性皮肤病中,检测到角质形成细胞可分化表达多种免疫相关分子,为免疫干预治疗相关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3.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等
点评:研究人员历时十年,建立了多种肝损伤动物模型,全面阐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特点及致病机制,发现多个与疾病进展密切关联的免疫学因子,提出了我国乙肝感染人群外周血T细胞和DC亚群的参考值范围,其免疫治疗成果惠及多家医疗机构。
4.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池永龙等
点评:脊柱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是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费用高。研究人员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10多年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各类脊柱疾患近千例,在国际上首先突破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禁区”。
5.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与严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等
点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严重烧、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是世界性医学难题,研究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前瞻性试验共11036例,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对于提高烧、创伤后严重感染并发症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6.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及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童建华等
点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上获得巨大成功,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维甲酸、氧化砷等与白血病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开展研究,阐明了髓系细胞分化成熟的分子机制。
7.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上海长征医院侯春林等
点评:研究人员探索不同脊髓损伤平面造成的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方法,在临床上用以改善截瘫病人排尿功能,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国际上首次报导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残存的腱反射并用于临床实践,发明了人工排尿报警装置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8.卵巢癌病变进展机制与阻遏策略研究及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等
点评:研究人员对卵巢癌腹腔局部免疫缺陷和耐药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大样本卵巢癌组织标本库,揭示了上皮性卵巢癌病变进展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并探索了阻遏其病变进展的相关策略。
2011年度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防治技术及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等
点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不同于西方人,呈多样性。基于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以房角关闭机制为基础的分类体系,在国内外首先设计了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干预技术流程和模式,并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推广,使该病的筛查效率提高了30%,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
2.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军等
2010年度
1.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等
点评: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研究人员于1987年在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课题资助下,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进行研究,率先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等新概念,发现甲酰肽受体(FPR)在肿瘤发生中作用等创新点,所创建的血管生成模型和肿瘤干细胞分选方法,被法、英、美等国4个国外实验室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17个国内单位采用。
2.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病理生理功能及调控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等
点评:虽然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早在1986年就被提出来,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等被认为组成了皮肤免疫系统,但人们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认识较少。研究人员自1989年以来,在炎症、感染、自身免疫和肿瘤性皮肤病中,检测到角质形成细胞可分化表达多种免疫相关分子,为免疫干预治疗相关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3.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等
点评:研究人员历时十年,建立了多种肝损伤动物模型,全面阐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的特点及致病机制,发现多个与疾病进展密切关联的免疫学因子,提出了我国乙肝感染人群外周血T细胞和DC亚群的参考值范围,其免疫治疗成果惠及多家医疗机构。
4.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池永龙等
点评:脊柱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是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费用高。研究人员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10多年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各类脊柱疾患近千例,在国际上首先突破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禁区”。
5.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与严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等
点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严重烧、创伤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高,是世界性医学难题,研究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前瞻性试验共11036例,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对于提高烧、创伤后严重感染并发症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6.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及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童建华等
点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临床上获得巨大成功,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维甲酸、氧化砷等与白血病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开展研究,阐明了髓系细胞分化成熟的分子机制。
7.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上海长征医院侯春林等
点评:研究人员探索不同脊髓损伤平面造成的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方法,在临床上用以改善截瘫病人排尿功能,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国际上首次报导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残存的腱反射并用于临床实践,发明了人工排尿报警装置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8.卵巢癌病变进展机制与阻遏策略研究及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等
点评:研究人员对卵巢癌腹腔局部免疫缺陷和耐药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大样本卵巢癌组织标本库,揭示了上皮性卵巢癌病变进展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并探索了阻遏其病变进展的相关策略。
2011年度
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防治技术及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等
点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不同于西方人,呈多样性。基于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以房角关闭机制为基础的分类体系,在国内外首先设计了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干预技术流程和模式,并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推广,使该病的筛查效率提高了30%,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
2.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军等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