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孤独症的筛查与诊断

中国医学论坛报 4125 2012-04-06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参照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① 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② 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③ 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具有以下①、②、③项下至少6种症状,且其中①项下至少两种,②、③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① 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② 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③ 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反应性依恋障碍或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瑞特(Rett)综合征。(赵鑫根据卫生部《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 整理)

孤独症诊疗注意事项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静进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有极重要的影响,干预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则反之。孤独症的干预矫治大多在2~5岁时最有效。

儿童早期可疑迹象利于早期诊断。如周岁内缺乏与母亲或养育者的共观、缺少目光跟随母亲的活动、对逗弄缺少反应、偏好凝视某处、专注聆听音乐或歌声等。2岁后可能表现排列玩具(如小汽车)和长时间注视排列的玩具、无目的地摇晃手里的东西、凝视射进房间的阳光、摆弄电器开关、不停翻动书本、撕纸和听撕纸声、喜欢斜视等;另外,母亲可能会叙述小儿不大寻求接触,对呼唤缺乏反应(听而不闻)等。值得注意的是,1~3岁儿童常规保健评估虽然可发现语言发育落后的儿童,但那些语言发育尚正常的轻度障碍儿童仍会被漏诊,他们有可能直到上学时才被发现有问题,从而丧失早期干预训练的机会。

医生初诊时应详细了解儿童的发育过程以及家族史,尤其是上述的可疑行为动作等,并应详细观察儿童在门诊现场的行为特征和表现迹象。基于诊断标准询问儿童情况时,医生要确定其特征行为的发生时间、持续多久、现在是否还存在等。儿童语言发育有问题时,应先确定是否有听力和发音器官的问题;儿童若表现离奇的动作或行为时也应考虑其视觉功能的检查。

初诊并不能完整了解孤独症的所有特征,有些儿童的特征可在发育后期表现出来,仅凭初诊印象而排除儿童孤独症(尤其是非典型性孤独症或阿斯佩格综合征),将有误诊和延误早期干预之风险。

孤独症筛查量表

链接

孤独症病因不明, 无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支持诊断, 量表评定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方面其可帮助医务人员诊断孤独症,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患儿的症状特点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以下为您介绍儿童孤独症常用的筛查工具: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本表由家长或抚养人使用,根据孩子平时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选择适合的答案。“否”不得分,“是”则按照相应分值得分。总分≥31分提示可疑,≥67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人群。

4分

? 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

?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

? 长时间摇摆身体

?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不相符

? 经常拍打手

?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

? 拒绝别人接触或拥抱

?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

?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

?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