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单引出的悲喜剧 标本质量很重要

武汉市第一医院 4123 2012-04-28

到医院看病时做化验,几乎成了每位门诊患者的必然经历。做化验就要留取标本,如血、尿、便,还有痰、分泌物等,这些标本的采集多数需要患者自己完成,标本的质量关系到检验的可靠性。不合格的标本不但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反而会误导临床的治疗。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下午。一位外科医生拿着刚接到的检验报告说,患者无出血的体征和临床表现,但凝血酶原(PT)检验报告却表现异常,因此不敢给患者做手术。检验科要求再抽血复查,这一次PT结果正常。一个小时内出现两个不同的报告,是何原因?科室人员赶紧动员起来,认真查找原因,通过反复了解|检验地带网|终于搞清了事情的原委:第一次标本是早晨5时采集的,放在28℃的室温下,直到下午2时才送检。原来是在较高室温影响下凝血Ⅴ因子容易丧失活性。为此科室人员又做了系列试验,发现PT的标本必须在22℃环境下4小时之内完成,才能保证其准确。显然第二个检验结果是正常的。

问题排出了,医院顺利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近日某个上午,一位老太太拿着两张化验单来到医生办公室问:“上周检查结果尿蛋白三个加号,今天的报告却是阴性。哪个是正确的?”我们想,一周时间尿蛋白不可能变化得这么快。我们马上打开电脑系统,了解两次检查时标本留取时电脑操作的全过程,我马上就查出了原因。原来患者第二次将尿标本收集在了没有洗干净的青霉素瓶内,正是青霉素影响了检查结果。实验证实,假如患者用了200万单位以上剂量的青霉素做治疗,两小时之内都不能进行尿蛋白检查。

2008年4月,一位同行向我提一个问题。他患糖尿病,每天清晨自测血糖。最近基本正常,但昨天突然升高到了7.5。饮食控制很好,试纸条也是同一批的,最近也没用特殊药物,操作技术没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验使我本能地想到,是否为生理变化所致。原来前几次,患者都是起床后马上空腹检测,唯独高的那次是在空腹打了一小时网球后测得的数值。问题就在这里。运动后为什么血糖反而高了呢?这是因为不同生理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运动可使血糖降低,但如果在血糖正常甚至偏低时运动,就会使血糖增高。

夏天的一个午后,一位40多岁的母亲大汗淋漓地送来一份血液标本。检验科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可能有出血表现。但事实上,患者已经做完外伤缝合手术并已止血。检查结果为何与实际不符呢?原来是这位母亲一时没有找到检验科,耽误了送检时间,使大家虚惊一场。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