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 4125 2012-06-04

台北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 阳明大学医学院 林孝义

痛风的临床表现包括高尿酸血症、反复的急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未经适当治疗可致肾脏与心血管并发症。痛风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年代,但直到十九世纪才由加洛德(Garrod)医师首次观察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相关性。近年来,该古老疾病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我们发现华人地区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上升、发病年龄下降、女性痛风增加,严重的痛风石关节炎较少,合并代谢症候群及器官移植等复杂病况的患者较多。

近年来关于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机制有多种新发现:(1)肾小管的数种尿酸转运蛋白的先天性异常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并与促进尿酸排除药物及抑制尿酸排泄物质的机制相关;(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均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相关,甚至高尿酸血症也被证实与慢性肾病变相关;(3) 先天性免疫中的toll样受体(TLR-2,TLR-4)和NALP3炎症小体接受到尿酸的危险讯号(danger signal)后,通过白介素(IL)-1的活化而引起痛风的炎症反应,另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能与炎症反应的自动缓解有关,这些发现促成了生物制剂的研发,有助于治疗难治性痛风。

台湾在2007年制定了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诊疗指南。指南中的建议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大多不需治疗,但须除外使尿酸升高的药物或生活方式,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痛风发作时,建议尽早给予秋水仙素和(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必要时可局部或全身性给予类固醇药物;对间歇期及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患者,则应给予降尿酸药物,包括促尿酸排除药物及抑制尿酸合成药物两大类,治疗目标是将尿酸控制在6 mg/dl以下,对于痛风石关节炎则须控制在5mg/dl以下。

目前研发出最新的药物[包括IL-1抑制剂、重组尿酸氧化酵素(如rasburicase)、非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抑制剂]开创了降尿酸药物的新境界,不但是治疗难治性痛风的新利器,更增加了痛风治疗的安全性。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