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误诊率到底有多高

健康报 4210 2012-07-12


  有媒体日前报道,河北钢铁集团河南舞钢职工医院3天内连续发生2起入院病人不明原因死亡事件,而当事医院却表示“国内医院都是50%的误诊率,这很正常”,此言在网上激起众怒。面对误诊这一敏感话题,一些专家和医务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生应谨言慎行,提高医术,尤其不能把“误诊率”当成开脱医疗事故责任的托词;但另一方面,造成误诊的原因复杂,医学仍需探索,患者不妨对医生和医院也多一分理解。

  ■此误诊和彼“误诊”不是一回事

  本应该右脚做手术,医生却在病人的左脚上动了刀子;因没有诊断出胆囊结石,某医院错切了患者的胆囊,致使病人延误了胆总管结石治疗……将“误诊”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网上跳出的新闻报道甚至刑事案例远不止舞钢职工医院这一桩。每一个事件后的跟帖都是网友对医方的严厉斥责。

  上述这些事件能算误诊吗?

  专家特别强调,误诊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医生期望在特殊的误诊现象中找到共性的规律,从而让更多的医生防范误诊。但是,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误诊”与技术无关,根本上不了误诊研究的台面。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主编陈晓红解释,定义误诊必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病人已经就诊,二是就诊时具备了确诊的条件,三是医生没有主动收集用以诊断所需的资料,四是已经进行无效的治疗并使病情延误恶化。

  陈晓红说,误诊研究一般带有回顾总结的性质,她组织30多位临床医生对199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进行调查, 涉及医学期刊近700种共300多万篇文献,其中检索出误诊文献10万余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1500多万条误诊文献信息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年来年度误诊率波动在26%~31%之间。“这一数据与国外报道的误诊率基本相同。”

  对于这一数据,北京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张学军却表示,以他的专科特点和多年临床经验来看,即使三成左右的误诊率也有点过高。

  ■不能把误诊的“罪”都算在医生头上

  张学军说,误诊涉及医生、病人、疾病本身、医院设备条件等诸多因素,这使一些误诊确实无法避免。

  “任何一个新病种的出现,医务人员都会经历从不认识、逐渐认识、熟悉到掌握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每一个新病种都可能被误诊。”陈晓红举例说,艾滋病在国内首次发现时,由于当时许多医生甚至专家只是通过医学期刊了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所以首例病人虽然几经大医院的专家会诊,但还是误诊了。

  “如果不给任何治疗或干预措施,疾病的发生、发展要经历生物学发病期、临床前期、临床期和结局期。越在疾病早期,病情越没有明显表现,也就越难判断。”陈晓红说,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部位多在心前区或胸骨后,呈压榨样疼痛。但是临床上有10%~20%的心绞痛患者没有典型症状,仅表现为上腹痛、咽喉痛、腋下痛、牙痛、颈背痛等,有些病人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有的病人甚至连心电图也没有缺血的改变。她调研过百余篇关于心肌梗死的误诊文献,在数千个报道病例中,心肌梗死的误诊率约为24.6%,误诊疾病种类达39种之多,其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的病例占误诊总数的37%。

  医院误诊率到底有多高

  张学军说,如果病人隐瞒病史或夸大病情,也会影响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干扰医生的思维和认识,导致误诊。记者曾了解到一个病例,一名女病人就医时,称自己腹部有不明包块,但隐瞒了自己已有婚史和性经验,因此医生就初步诊断为腹部包块,并确定手术切除后再作进一步的病理检验。医生打开患者腹腔,才发现她已经怀孕。

  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也能导致误诊。张学军说,比如病人做血液检查时正处于疾病的“窗口期”,无法及时检测出病毒抗体。再如,有的疾病缺乏特异性诊断设备,医生难以作出正确判断。

  几位受访者都表示,让医院作出正确诊断是病人的合理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要求医生对任何疾病一见便知,是不可能的。

  ■规范诊疗是减少误诊的有效路径

  1993年,我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为医学专著《误诊学》作的序言中写道:“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居于第一位。各种检查措施、化验方法都要由人来使用,由人来解释和判断其意义。”

  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和检查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根据陈晓红团队的统计,近20年来误诊率并没有减少。张学军说:“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而现在许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大夫不重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片面、过分地依赖化验和特殊检查,不利于降低误诊率,应引起各方重视。”

  “我刚做大夫时,我的带教老师告诉我一个方法,就是让病人单腿蹦,如果用这种方法病人觉得疼,那么十有八九就是阑尾炎。在我后来的工作中,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但这些经验是不会写进教科书里的。”张学军说,有头脑的医生除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