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丁香园 2010-11-23

  拜读贵刊2009年第6期刊载的《尿流式有形成分及干化学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价》[1]、《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2]及2010年第4期顾兵等来信《对尿流式有形成分用于尿路感染诊断的思考》[3],笔者就尿流式有形成分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及顾兵来信中提出的诸多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仅供广大读者参考。

  根据2007年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尿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菌落计数大于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计数大于104 CFU/ml 方有诊断意义,报告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4]。顾兵等提出: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法无法确认尿液中的细菌为革兰阴性菌还是革兰阳性菌,因而无法确定合适的阳性判断标准。笔者认为,在运用尿流式有形成分诊断UTI时,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应分别建立相应的阳性判断标准,以便更好的提高诊断效率。如何判断尿液中的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还是革兰阳性球菌?由于UF-1000i配置了专用的细菌检测通道,应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特异性核酸荧光染色技术,在准确定量计数的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分析参数。因此,可以通过细菌散点图的分布不同,初步判断细菌的性质[2]。

  顾兵等提出:在进行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时,尿液标本未采用无菌操作进行留取,标本污染更加严重。由于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无法区分污染菌和致病菌,因此采用该方法检测时,会将大量的污染菌当作致病菌来计数,从而误导临床。笔者认为,中段尿液标本可能存在少量污染菌,在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时会使细菌计数有所增加,但在规定分析时限内相对于由105 CFU/ml 革兰阴性杆菌和104CFU/ml 革兰阳性球菌尿培养阳性结果建立的阳性判断标准可以忽略不计。

  泌尿系感染者会出现尿细菌数<105 CFU/ml 或无细菌生长的现象,原因主要有:逆行性尿路感染的早期先累及尿道,膀胱内细菌还未大量繁殖;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尿液在膀胱内停留不足6 h,细菌没有足够时间繁殖,而革兰阳性球菌生长繁殖一代所需时间较长;收集中段尿时,消毒液不慎混入尿标本内;尿PH<5,比重<1.003时,细菌数目较低;泌尿系感染并非都是细菌,可能为其他微生物感染;泌尿系感染为厌氧菌、苛氧菌、分枝杆菌及有特殊要求的细菌(如L型细菌),常规方法培养不出;患者已自行使用抗生素等[5]。由此可见,定量尿细菌培养结果虽为诊断UTI的金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顾兵等认为尿干化学分析检出率低,不适合用于诊断。但笔者认为,尿干化学分析在UTI,尤其是尿细菌培养阴性的UTI诊断中可提供重要诊断信息。对于联合BACT、WBC、LEU和NIT(平行试验)来诊断UTI,得出“检出率高于定量尿细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个结论,笔者与顾兵等观点一致。因为检出率虽高于定量尿细菌培养,但特异性却低于定量尿细菌培养,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篇研究论文[1-2]均以厂家设定的参考值(WBC≥26个/μl,BACT≥105 CFU/ml,YLC≥100个/μl)作为UF-1000i的阳性判断标准,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阳性判断标准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来确立。应用尿流式有形成分诊断UTI,主要目的在于早期快速筛查,因此,国外研究报道[6-9]均以≥95%的阴性预测值所在的cut-off值作为阳性判断标准。

  顾兵等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认为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和干化学分析由于不能提供药敏结果,因而无法指导医生选择抗菌药物,临床意义小。由于尿细菌培养技术要求高,检验周期长,日常工作中培养阴性率可达70~80%[5],因此笔者认为,尿流式有形成分分析和干化学分析在UTI中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一种快速筛查工具。虽然Zaman等[6]研究证实: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分析,UF-100和尿干化学试验结果都不能准确预测尿培养结果,因而这些指标都不适合用于UTI的早期筛查。但更多的研究表明[7-9],尿流式有形成分和干化学分析可作为UTI的筛查工具,通过建立合适的阳性判断标准,可以排除50%左右的真阴性尿培养标本,提高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效率,降低实验室成本。

  参考文献

  [1] 齐杰, 潘健, 韩江, 等. 尿流式有形成分及干化学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2:630-634.

  [2] 樊云蓉, 甘超, 漆涌, 等. 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 32:635-638.

  [3] 顾兵, 赵旺胜, 梅亚宁. 对尿流式有形成分用于尿路感染诊断的思考.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373-374.

  [4]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3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43-744.

  [5] 刘贵建, 程实. 尿路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2:616-620.

  [6] Zaman Z, Roggeman S, Verh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