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联手攻关新一代肺癌早期诊断技术
由于肺癌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为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性,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立肺癌早期诊断协作组,由多学科以及加拿大研究人员联手攻关,寻找新的肺癌预警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未来,诊断肺癌有望像使用早孕检验试纸一样便捷准确。
低剂量螺旋CT筛查
可降20%病死率
“肺癌发病之初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有的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8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胸外科赵进明副主任医师表示,中晚期肺癌失去了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治疗后的五年总生存率仅为15%。然而,早期肺癌经手术切除,可以实现治愈,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70%。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目前,医学界主张用低剂量螺旋CT取代胸片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最新公布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筛查的大型临床试验表明,低剂量螺旋CT比胸部X线筛查降低了20%的肺癌病死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则提出可以对正常体检人员用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以排除早期肺癌。
不过,低剂量螺旋CT也有局限之处。赵进明指出,周围型肺癌对CT比较敏感,而中央型肺癌容易被CT漏掉,需要通过有创的电子纤支镜进行诊断。此外,CT与PET不能区分结缔组织与肺癌,只能用于定位诊断,还需配合活检。如果上述检查发现0.5厘米大小的疑似肿瘤组织,由于太小,不容易辨别性质,医生通常选择“宁枉勿纵”的方式,先将疑似物进行切除。
肿瘤成形前
血里有踪迹
除低剂量螺旋CT外,血清肿瘤标志物是肺癌早期筛查的另外一个研究热点。血清肿瘤标志物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的异常早于影像学的异常。目前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有CEA、CYFRA21-1、SCC等。
“现有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无论是敏感度还是特异性,都不能满足肺癌的早期诊断。”加拿大BC Cancer Agency抗体研究室主任段小波研究员指出,例如CEA(癌胚抗原)可用来筛查肠癌、胃癌和肺癌,不能一对一地指向肺癌。“现有的几种标志物无论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不能满足癌症的早期发现需要,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以及疗效观测的指标。”他表示,肺癌早期预警的希望在于找到新一代特异性的肺癌分子标志物。记者获悉,中山六院肺癌早期诊断协作组联合加拿大团队,希望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建立数据库以及血液标本库,对此展开研究。
目前,段小波在加拿大的团队已经发现一种新的癌症分子标志物,在病人体内发现实体瘤的30个月之前,血液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标志物。研究者在试用血液检测方法的同时,还在研发高特异和高度敏感的新一代影像学检查, 他们把肿瘤特异的抗体与发光的金属纳米材料在体外结合,然后定向注入受检者体内,这些纳米抗体一旦“找到”带有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癌细胞,就能在PET检查时以染色的形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