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肝炎应目标明确主动出击
2012年第63届美国肝病学会年会不久前落下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专家就肝病最新研究结果和临床治疗进展等进行了探讨。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介绍分别对乙肝的最新研究和如何对丙肝进行有效防控进行了详细解读。
慢性乙肝:
明确治疗目标以建立正确的策略
最新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指南》指出,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三个阶段。最基本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药物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次是满意的治疗终点,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即血清指标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 ;最后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实现表面抗原清除或同时表面抗体产生,即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采用的慢性乙肝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表示,对比两种药物的不同效果,长效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类药物都可以实现抑制病毒复制,即达到最基本的治疗目标。但在达到满意的治疗终点上,长效干扰素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比例要高于口服抗病毒药物。此次SWITCH研究充分证实,长效干扰素在满意和理想的治疗终点上优于口服抗病毒药。
SWITCH是国际上首个针对口服抗病毒患者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较好的慢性乙肝患者 (病毒低于检测线,e抗原水平低的患者),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在48周的有限疗程内,10%的患者出现表面抗原消失,实现临床治愈,而继续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没有一例达到这一目标。原先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e抗原消失且表面抗原水平低的患者疗效更好,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后达到表面抗原清除的几率更高,可达25%。因此,长效干扰素在维持停药后的持久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而口服抗病毒药物一旦停药,病毒便会继续复制,复发的风险高,部分患者还会面临耐药问题。
目前,大多数患者认为慢性乙肝需要终身服药,或者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认识不清,从而错失了获得更好疗效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机会。陈新月教授鼓励患者,在实现最基本的抗病毒治疗后,应该与医生积极沟通,并尝试新的治疗方式,以争取更好的疗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也建议,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治疗目标,建立正确的治疗策略,尽早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丙肝:高危人群应主动筛查丙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介绍,慢性丙肝发病后严重程度高,发生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占10%-20%,而在与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中,约20%-25%发生肝衰竭和死亡。在我国,有4%-13%的慢性丙肝患者发展成肝癌。魏来教授强调,由于丙肝起病隐匿,因此,高危人群应该主动做丙肝筛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魏来教授表示,事实上日常接触如接吻、拥抱、食物等一般是不会感染丙肝的。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此外,使用不洁的针刺如文身、文眉、不洁的牙科手术、不规范的内窥镜操作、跟人共用剃须刀、不安全注射等都是丙肝的高危传播途径。由于丙肝没有疫苗,对于公众而言,切断传播途径才是真正防止感染丙肝的有效方式。常常暴露在高危的传播途径会加大丙肝感染的概率。
丙肝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除了早发现、早诊断之外,早治疗也是帮助提高治愈的关键。魏来教授指出,一旦确诊,患者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丙肝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首选丙肝治疗方案之一,其中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合用在足剂量足疗程治疗下,治愈率在70%-80%,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庄辉院士表示,我国在规范丙肝治疗、提高治愈率方面也在持续开展一些工作。“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里就有专门丙肝防治的研究,目标是提高丙肝的治愈率。其次,我国也出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等一系列规范,对丙肝防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慢性乙肝:
明确治疗目标以建立正确的策略
最新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治指南》指出,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三个阶段。最基本的治疗目标是通过药物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次是满意的治疗终点,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即血清指标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 ;最后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实现表面抗原清除或同时表面抗体产生,即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采用的慢性乙肝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表示,对比两种药物的不同效果,长效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类药物都可以实现抑制病毒复制,即达到最基本的治疗目标。但在达到满意的治疗终点上,长效干扰素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比例要高于口服抗病毒药物。此次SWITCH研究充分证实,长效干扰素在满意和理想的治疗终点上优于口服抗病毒药。
SWITCH是国际上首个针对口服抗病毒患者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较好的慢性乙肝患者 (病毒低于检测线,e抗原水平低的患者), 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在48周的有限疗程内,10%的患者出现表面抗原消失,实现临床治愈,而继续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没有一例达到这一目标。原先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e抗原消失且表面抗原水平低的患者疗效更好,加 (换) 用长效干扰素后达到表面抗原清除的几率更高,可达25%。因此,长效干扰素在维持停药后的持久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而口服抗病毒药物一旦停药,病毒便会继续复制,复发的风险高,部分患者还会面临耐药问题。
目前,大多数患者认为慢性乙肝需要终身服药,或者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认识不清,从而错失了获得更好疗效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机会。陈新月教授鼓励患者,在实现最基本的抗病毒治疗后,应该与医生积极沟通,并尝试新的治疗方式,以争取更好的疗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也建议,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治疗目标,建立正确的治疗策略,尽早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丙肝:高危人群应主动筛查丙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介绍,慢性丙肝发病后严重程度高,发生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占10%-20%,而在与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中,约20%-25%发生肝衰竭和死亡。在我国,有4%-13%的慢性丙肝患者发展成肝癌。魏来教授强调,由于丙肝起病隐匿,因此,高危人群应该主动做丙肝筛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魏来教授表示,事实上日常接触如接吻、拥抱、食物等一般是不会感染丙肝的。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此外,使用不洁的针刺如文身、文眉、不洁的牙科手术、不规范的内窥镜操作、跟人共用剃须刀、不安全注射等都是丙肝的高危传播途径。由于丙肝没有疫苗,对于公众而言,切断传播途径才是真正防止感染丙肝的有效方式。常常暴露在高危的传播途径会加大丙肝感染的概率。
丙肝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除了早发现、早诊断之外,早治疗也是帮助提高治愈的关键。魏来教授指出,一旦确诊,患者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效果。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丙肝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首选丙肝治疗方案之一,其中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合用在足剂量足疗程治疗下,治愈率在70%-80%,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庄辉院士表示,我国在规范丙肝治疗、提高治愈率方面也在持续开展一些工作。“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里就有专门丙肝防治的研究,目标是提高丙肝的治愈率。其次,我国也出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等一系列规范,对丙肝防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