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自当“白鼠”找到“肥胖细菌” 成功减重20公斤
亲自当“小白鼠”成功减重
人体的肠道里生活着大约1000种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总重量大约有1.5千克,其细胞总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倍,编码的基因总数量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一直是微生物学家关注的问题。
2009年,赵教授创造“菌群养生法”。他们当时研究发现,人类的很多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都与肠道细菌密切相关。而且饮食结构与肠道菌群组成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通俗点说,吃什么饭就养什么菌。
赵教授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实践“菌群养生法”。身高1.73米的他,体重最高曾达到90公斤。他用中国药食同源的食品和一些新资源食品调理自己的菌群,成功地将体重减少到70公斤,高血压、脂肪肝和慢性疲劳症等亚健康状况也全部消失。今年6月,连同瘦身前后的对比照片一起,他的减肥故事登上了美国《科学》杂志。
除了身体力行外,赵教授还将他的“绿色减肥法”放在博客上,与大家分享。里面毫无保留地列出了减肥菜单,甚至具体到食物的制作过程。
探索八年捕获“肥胖细菌”
为了研究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2009年,赵立平开始进行他的第一项临床试验。他们召集了123名“肥胖志愿者”,为他们确定了一个9周的方案,量身定制膳食,让他们定期接受肠道菌群和代谢参数的检测与监控。他们在规定饮食终止后的14周内对90位患者进行了追踪。93%完成该实验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约7公斤,同时,肠道中产生毒素的细菌减少,有益菌增多。受这个实验的鼓舞,赵立平又在另外3个城市开始了试验,希望在超过1000名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
其实,早在2005年,当赵立平将肠道菌群的工作开始向肥胖聚焦时,他就坚信,一定会找到一些具体的细菌种类,它们在肥胖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者促进肥胖,或者抑制肥胖。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为第一个这样的细菌“验明正身”,它叫“阴沟肠杆菌”。
在狩猎“肥胖细菌”的实验中,赵立平挑选了一名体重175公斤的男性肥胖症患者,他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这名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占总菌量的三分之一,它就是“阴沟肠杆菌”。
经过一种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后,这种细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患者的体重在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公斤,血糖、血压和血脂也从“三高”恢复正常。随后,赵教授的博士生费娜把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造成了严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
“我们发现,在这名肥胖患者的肠道内,阴沟肠杆菌比正常人要高很多。当他开始变瘦时,这种细菌几乎找不到了。”赵教授说,类似这种阴沟肠杆菌的条件致病菌几乎人人都有,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健康问题,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会致病。比如,人体动了大手术,做过放疗或化疗后,身体受到严重损伤,菌群结构会严重失调,这种细菌从肠道移位到血液和内脏中,就会引起严重的败血症,甚至导致个体死亡。
过去,人们可能认为,这种细菌只有在发生移位时,才可能引起危重病人的死亡,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如今,赵教授研究发现,肠道内“阴沟肠杆菌”数量增加,也会引发炎症,造成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