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检验视界网 4121 2013-02-17

1 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一定要重视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免发生漏诊和误诊。需要鉴别的疾病如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性腺、肾上腺、甲状旁腺及甲状腺疾病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和调节的肠道和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以及各种先天和获得性的骨代谢异常疾病。

2 基本检查项目
      (1)骨骼X线片:关注骨骼任何影像学的改变和疾病的关系
      (2)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蛋白电泳等。原发性的骨质疏松患者通常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值在正常范围,当有骨折时,血碱性磷酸酶值水平有轻度升高。如以上检查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至相关专科作进一步鉴别诊断。
3 酌情检查项目

      为进一步鉴别诊断的需要,可酌情选择性地进行以下检查,如:血沉、性腺激素、25OHD、1,25(OH)2D、甲状旁腺激素、尿钙和磷、甲状腺功能、皮质醇、血气分析、血尿轻链、肿瘤标记物,甚至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检查。
4 骨转换生化标记物
      骨转换生化标记物(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就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分解与合成)产物,简称骨标志物(bone markers)。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成时的骨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和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特别是骨基质降解产物。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骨转换的类型、骨丢失速率、骨折风险的评估、了解病情进展、干预措施的选择以及疗效监测等。
骨形成的标志物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骨钙素(OC)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
--I 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
--I型原胶原N-端前肽(CINP)
骨吸收的标志物
--空腹2小时尿钙/肌酐比值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
--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
--尿吡啶啉(Pyr)
--尿脱氧吡啶啉(D-Pyr)
--尿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U-CTX)
--尿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端肽(U-NTX)
      在以上诸多指标中,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I型原胶原N-端前肽(CINP)和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是敏感性相对较好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摘自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杂志2013年第一期
                                                                                                                            编辑:范伟伟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