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检验医学实践-丛玉隆的学术人生》有感

临床实验室 4154 2013-03-07

      最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记述我国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教授和他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的图书《检验医学实践-丛玉隆的学术人生》。就在这部图书发行的同时,我和许多检验界同行也通过电视新闻获知这样一个消息,新华社1月28日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6个单位、24名个人记功。包括给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和完成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教授记三等功。丛教授获得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亲自颁发的嘉奖令的消息,令我们这些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特别是从事临床基础检验工作的同行,更感兴奋。
      当拿到这部书的时候,由于与丛主任相识多年,又加上丛主任立功的消息传来,令我不得不迅速翻阅这部图书,希望从这书中的字里行间了解丛主任多年来的奋斗过程,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
      回想与丛教授的相识,可能要追述到1987年7月。那一年的夏天第一届全国中青年检验学术会议在苏州举行。我是当年北京协和医院唯一一个参会代表,并被选会议发言,当年我发言的题目是《血小板自动分析仪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记得当年丛主任应该是青年委员,在国内检验学术界已经有一定的名气。当时他身穿军装在会场出现并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前首先介绍了他自己已经因工作变动转到301医院。我还恍惚记得他身着军装上台,行军礼的姿态,给人以英姿勃发,精神爽朗的感觉。也记得他在会议期间跑前跑后,和当时国内检验界的老专家交流,关照他们在会议期间的生活和行程安排等多方面的问题。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非常能干,非常专业,非常尊敬老专家学者的一个青年精英。
       第二次与丛教授近距离接触应该是1988年5月,在天津血液研究所召开的首次全国血液学诊断质量控制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上我们听到了来自英国的著名血液学诊断专家S.M.Lewis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的有关血液学质量控制的培训。那次学习班可以说开启了我国血液学质量控制的先河,参加学习班的有很多著名教授,例如叶应妩、朱忠勇、陈宝梁、金大鸣等许多老教授,丛主任当年也是学习班的一个普通学员,我则是这个学习班中较为年轻的一个新人。
       记得我们自带显微镜、白大衣、计算器等学习必须用品,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招待所中,开始了2周的培训。我们一起听理论课、统计学课、显微镜数血球、测血红蛋白,学习统计标准差,精密度,学习画质控图,判断质控图等许多现在看起来非常基础的内容。丛教授在学习班上也非常认真听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做好每一个计算和绘制质控图,并主动用英文和英国专家交流,并将他搞懂的一些问题及时与我们讨论和交流,将他所了解到的质量控制最新概念介绍给大家。在会议期间,他对老专家非常关照,也对我们几位同来自北京的年轻人格外关心,从此可以说和丛主任的相识开始变成熟识,为以后我在北京,在检验界的无论是在专业发展打下良好交流、沟通、合作、友谊的基础。例如1996年领导在北京的六家医院共同开展对北京市成人静脉血各种血细胞参数正常参考范围调查,1997年丛主任主编并出版的《当代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都安排我参与这些工作和编写。在以后的多年里,丛教授带领我们完成了许多工作,包括撰写科研文章,编辑图书(包括推荐我做图书主编和副主编),参与学会学组活动,推荐为杂志编委,参加国家相关建议标准的制定,参加学术会议并做专题发言等许多工作。可以说在丛主任的带领和指引下,也使我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并在临检专业上有所成就,因此可以说丛主任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下图为学习班合影,记得丛主任协助将专家,老师等所有人员位置安排好,自己站到后排边缘的一个位置(倒数第2排左1)。

      丛主任还特别提出要我们这些北京地区来的学员与国外专家拍照留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叶主任站在前排,丛主任站在后排位置。
 
      这里我再详细谈一谈对这部书的初步印象。
      这本记录丛教授的图书,可以说重点是记录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在业界的贡献。书的上篇主要讲述了他自己,讲述了他的青少年的艰苦时代,他的艰难求学过程以及立志从医的远大抱负,也介绍了他跟随导师进行专业学习、家庭生活、工作和留学,进入北大第一医院和转身到解放军总医院,直到现在的许多风风雨雨,大事小事,生活和学术,思想发展和实践。总之是记述了他60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是这一段人生精彩的总结。
      书的下篇是学术部分,也是这部书的精髓。丛教授在检验领域的学术成就包括将最基本的常规检验推动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得人们不再看不起临检这个专业。在基础检验、三大常规检验工作中也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成绩,也有许多科研工作和进展有待开展。丛教授在尿干化学测定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的研究,血常规新参数的应用,参考值调查,常规检验与临床工作的结合,特别是在自动化技术发展迅猛的这个时代,强调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等,都是临检专业中的精髓问题。这些内容在书中也都有反应,在这些领域中,丛教授的一些文稿、论著、讲座资料摘要都有包括。
      在丛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主任委员和检验医师分会会长期间,竭尽全力推广国际上提出的检验医学理念,将这种名称的变更理念落到实处,使得检验工作者的地位明显提升,并建立起检验医师制度。检验人员再也不是仅仅操作仪器和看显微镜的“熟练工”,他们会逐渐参与到临床诊断,参与会诊病例讨论等领域。这是一个有魄力的改革,使得检验诊断变为一个独立的检验医学体系。这些内容在本书中都做了重点介绍,非常值得思考和学习。
      此外丛教授在推进实验室标准化,传播和协助建立实验室认可(ISO 15189)体系,强调实验室前的质量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在血栓研究领域的探索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并且在这些方面他所领导的团队一直走在国内检验界的前端。除了关注自己科室的团队建设外,他还在搭建国内学术界的团队建设,建立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平台,推出各专业的专家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如组织撰写学术专著,进行学术讲座,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检验界与临床医生的交流活动,提携和帮助年轻人的发展等许多方面。他与国内许多著名的老专家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对老专家的关怀爱护备至,撰写和起草文章、标准、专家共识等许多重要文章都会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例如2012年在撰写的《关于常规尿液分析的几点共识》,还亲自到苏州征求80多岁高龄的金大鸣老师的意见,并请在国外的顾可梁教授参与修改意见,这些过程我都亲眼见识,令人敬佩。
      丛教授担任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多年,同时也在国内多个学会担任主要领导,而且是个非常杰出的专家型领导。他所创立的学科建设理念,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与实践,搭建更加广大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搭建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平台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同行一致的好评。
      本书既然作为一部重点介绍丛玉隆学术人生的专著,因此必须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而此书中将丛教授30多年中的许多重要文章,包括科研论文、述评、综述、访谈、意见等许多重要文章都包含其中,因此说这是一部学术专著一点也不为过。我作为一个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0多年的同行,也作为丛教授的学生和朋友,推荐大家有机会细读一下这部专著,既可以从中了解到丛教授的走过的路程,他的艰辛和成就,更可以充分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实践,对提高和持续推进检验事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会有所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张时民撰写

 2013年2月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