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试试双心诊疗

网易 4161 2013-03-27

      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冠心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等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因有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T波改变,大多在心内科就诊而被CT造影过度检查;一些现代设备发现的并无意义的情况如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因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引起纠结;突发心肌梗死后,对疾病和治疗的长期效果心中没底,这三种情况都可导致焦虑或抑郁症状。顺应新的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转变,推行 双心医学 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这是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日前在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研究会上发出的呼吁。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显表示,在诊断疑似冠心病中,超过一半的胸痛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并未发现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往往被称为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可能带来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包括频繁就诊,多次更换医生,且病情迁延不愈,而这往往会带来医源性并发症,加重患者思想负担,带来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研究发现非心源性胸痛与心理障碍关系密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来治疗可作为一种选择。”王显表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丁荣晶教授介绍,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血管病与心理疾患的关系,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新型模式指导下,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血管病同时重视精神心理疾患,倡导心身和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疾患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但是目前心内科医生普遍对心理疾患的认知度较低,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诊断,治疗也不规范。因此心脏科的医生有必要将接受心理学培训,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从而全面从根本上提高心理疾患的认知度和诊疗水平。

      中西医结合双心医疗模式学术研究会的发起人胡大一教授强调,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成立系列研究会,持续推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五个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药物处方和戒烟处方。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