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其治疗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90%以上的MDS患者存在贫血,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者约占20%,贫血合并白血病减少者约占5%,单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或单核细胞增加者各占5%。50%的患者在确诊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而各系血细胞减少的程度不等。
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可呈大细胞或正细胞性,可见形态异常,最常见为卵圆形红细胞,另有椭圆形、球形、泪滴状或口形,可有染色过浅或点彩红细胞。此外,将近半数的患者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通常正常或下降,偶有增加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并可见原始及幼稚粒细胞,胞浆着色不均,颗粒减少,可见核浆发育异常,如假性Pelger-Hu?t异常,另可见核分叶过多或巨大分叶等。单核细胞常增多,胞浆多伪足突起,颗粒可增粗而类似早幼粒细胞,也可有Pelger样畸变,或笔架状或佛手状核。淋巴细胞胞浆嗜碱蓝染,核染色质疏松,胞体较大。血小板形态异常亦较多见,如巨型血小板,血小板内颗粒缺如或增多,血小板功能亦可能异常。有时外周血中尚可见小巨核细胞。
2.骨髓象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为活跃至极度活跃,仅10%左右为增生低下。穿刺不同部位时,原始细胞比例及其形态异常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因而往往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涂片。MDS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的特征即病态造血的存在,各系血细胞均有其相应表现。
(1)红细胞系统
红系比例过多(>60%)或过少(<5%),以中幼红以下阶段为主,或有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15%)。除原始红细胞外,各分化阶段的有核红细胞均可见程度不等的巨幼样变,但其巨幼样变的程度较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程度为轻。细胞核数目增多,可有核畸形,如锯齿状、核碎裂、核凹陷及芽状突起等。胞浆染色不均匀,呈多嗜性或点彩状,可见Howell-Jolly小体或Cabot环等。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可见多种形态异常,如巨大红细胞等。糖原染色(PAS)可阳性。
(2)粒细胞系统
原始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多,细胞核可分叶过少或不分叶,呈假性Pelger-Hu?t异常,核浆发育不平衡,核染色质可异常致密集聚成块;早幼粒细胞可类似单核细胞,中幼粒细胞有双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核可成环状,颗粒过多、过少或无,可分布不均。成熟粒细胞胞浆呈嗜碱性,着色不均,可有空泡。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过氧化酶活性降低。
(3)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该系病态造血的常见表现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其胞体呈圆、卯圆或不规则形,核浆比例大,胞浆少,但常有小泡状突起,多呈较强嗜碱性,胞浆内多无颗粒或颗粒减少,可有空泡。另可见单圆核、多圆核、大单圆核或多分叶巨核细胞等。
3.骨髓活检
通过骨髓活检,对MDS进行病理学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未成熟前体细胞异位现象(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 ALIP)。正常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分布规律是,巨核细胞和红细胞在骨小梁间区和中央区,围绕中央血窦,巨核细胞散在紧附窦壁,胞浆可伸入血窦内;幼红细胞集聚成团形成小岛。较早期的粒细胞在近骨小梁内膜表面,较晚期幼粒细胞渐向髓腔中央移动,一般不会集聚成团。而在MDS患者的骨髓中,幼红细胞岛和巨核系移向骨小梁旁区或表面,而未成熟的粒系前体细胞不在骨小梁旁区而向小梁间中央区移动,并形成细胞团簇,3~5个细胞为集丛,>5个细胞为集簇,即所谓ALIP,若一张切片上检测到≥3个集丛或集簇者为ALIP阳性。此现象阳性者向白血病转化的机率高,但ALIP现象并非MDS所特有,也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应注意鉴别。此外,MDS患者的骨髓组织常伴有纤维化,多为轻至中度。
4.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检查
文献报道中MDS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各不相同,约为20%~90%不等。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5/5q-,-7/7q-,+8, 20q-等,但其他任何的染色体异常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异常往往与临床上某些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如具有-7改变的患者常易发生感染和向白血病转化,而具有5q-、20q-的患者预后则较佳。但存在复合染色体异常者一般预后不良。
有关MDS的基因突变研究得最多的是ras家族,主要是N-ras基因的点突变,其发生率大约20%上下,最多有报道为50%。其突变率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增加,且有该突变者转化为白血病的可能性较无突变者增大,并有研究显示该突变的存在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其它研究较多的基因还包括bcl-2、c-myc、c-fms和p53等。
5.细胞培养
造血祖细胞培养包括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细胞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等。不同亚型的MDS骨髓细胞培养的结果可能不同,多数MDS患者的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减少或不生长,RA和RAS型者多为集落,集簇生长正常或集落生长减少;RAEB和RAEB-t型多为集簇/集落增加或集落、集簇不生长。
6.其它检查
如铁蛋白检查可能对MD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另外,MDS患者可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如CD4阳性细胞数量减少,NK细胞数量也常下降,免疫球蛋白亦可见异常,并可见自身抗体。
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的症状,及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体外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的结果,MDS的诊断不难确立。虽然病态造血是MDS的特征,但有病态造血不等于就是MDS。MDS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是一个除外性诊断,常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常须与RA鉴别。RA的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升高,外周血可见到有核红细胞,骨髓病态造血明显,早期细胞比例不低或增加,染色体异常,而AA无上述异常。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但PNH检测可发现CD55↑+、CD59↑+细胞减少,Ham试验阳性及血管内溶血的改变。
3.巨幼细胞性贫血:MDS患者细胞病态造血可见巨幼样变,易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混淆,但后者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补充后可纠正贫血,而MDS的叶酸、维生素B↓(12)不低,以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CML的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而CMML则无。
治疗
MDS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是依据患者血细胞减少的数量、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核型评价预后,是指导治疗的一个基本工具,低危0分;中危-1 (Int-1)0.5~1分;中危-2(Int-2) 1.5~2分;高危≥2.5分。对于低危或者Int-1级患者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质量,采用支持治疗、促造血、诱导分化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治疗,而Int-2级和高危组MDS主要是提高存活,采用AML的联合化疗方案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1.支持治疗:对于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和缺乏者应注意防治感染。长期输血者应注意使用除铁治疗。
2.促造血治疗:能使部分患者改善造血功能。可使用雄激素,如司坦唑醇、11-庚酸睾丸酮等;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3.诱导分化治疗:可使用全反式维A酸和1,25-(OH)↓2-D↓3,少部分患者血象改善。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联合Epo)也有诱导分化剂作用。
4.生物反应调节剂: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对5q↑-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免疫抑制治疗低危组MDS目前尚有争论。
5.去甲基化药物:MDS抑癌基因启动子存在DNA高度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缄默,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能够减少患者的输血量,提高生活质量,延迟向AML转化,但对总生存率没有影响。地西他滨作用机制与5-氮杂胞苷类似,CR率约14%。
6.联合化疗:对于脏器功能良好的MDS患者可考虑联合化疗,如蒽环类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预激化疗部分患者能获一段缓解期。MDS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要注意加强支持治疗和隔离保护。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目前唯一能治愈MDS的疗法。由于MDS多为老年患者,移植相关死亡率偏高,低危患者既往较少移植。近来随着降低强度的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日益成熟,移植能用于更多低危MDS患者。IPSS-Int-2和高危者,尤其是年轻、原始细胞增多和伴有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者首先应考虑是否移植。
预后与转归
MDS是一组后天异质性造血细胞发育异常的疾病。部分病人可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MDS的预后,与年龄和体征,FAB分型,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染色体异常有关。年龄和体征与预后:本病好发 于中年已上,老年人患MDS的预后比中年人差,MDS患者有严重贫血,广泛出血,肝脾明显肿大者疗效也不佳。 FAB分型与预后:MDS的FAB分型对预后有很大的意义。如果MDS患者进行性全血细胞减少,提示病情恶化,多数病人预后不良,一般低危组(RA,RAS)患者的生存期长于高危组,RA和RAS二型,发展成为白血病的的比例较低,中数生存期也较长。(RA RAEB,REEB-T或CMML这三型的发生率较高),中数生存期较短。
外周血象和骨髓象与预后;在 MDS-RA.RAS患者中,外周血中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假性pelger-Huet异常,淋巴样的小巨核细胞等,同时伴有原始及幼稚细胞的比例增多。这重情况易转化为白血病。MDS患者血象中出现原始细胞或骨髓中原始细胞>=0.05,均提示预后不良。 在 RAEB-T亚型中,血象骨髓象中原幼细胞内AUER小体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比AUER小体阴性的患者要高,生存期也较长。
染色体异常与预后: MDS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异常,从异常干细胞产生的病态血细胞都是克隆的,伴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MDS患者,中数生存期都较短,特别是有复杂染色体异常的,预后更差。
MDS的转归不外三种情况:好转,缓解,恶化。转归倾向的关键,在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肝气的调达。一帮般在RA,RAS二型中,如果体质素虚,虚损不重脾肾未衰,情志畅达,通过调理,脏腑间的病理性乘侮现象,逐渐转变为生理性生克制化关系,各种症状逐步缓解,渐归稳定,甚至好转,MDS属痼疾难证其好转过程是很长的,中医的治疗和防护当以年月计,切不可稍好转,冒然停止调治,导致复发。
难点与对策
普遍认为 MDS的本质是一种造血细胞逐步由正常至间变,进而向白血病转化并同时伴有形态学改变(病态造血)和造血功能异常(无效造血)的疾病,即良性,间变和恶性造血克隆在MDS共存。病因,病机,转白规律乃致诊断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难点。
难点之一: MDS的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如病态造血可有可无),形态学技术的局限性,临床医师对 MDS的认识缺乏正确性,临床MDS的误诊,漏诊不鲜见。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为此,在以下方面应加强和努力。
1、保证 MDS诊断的可靠性.
2、注意鉴别诊断, MDS的排除诊断应包括有关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肝病,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结核病的检查。
难点之二:对 MDS却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何减少或延缓 MDS病人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是治疗的一大难点。目前对不同类型的MDS,采用相应的不同治疗对策。
MDS有三种转规;好转,缠绵,恶化,转规顷向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合理科学的治疗。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肝气的调达。因此,对于各型MDS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或中西医结合的措施治疗,具体包括:西医刺激骨髓造血(RA,RAS型)诱导分化(RA,RAA,RAEB)小剂量化疗(RAEB型),联合化疗(RAEB-T),中医辨证论治,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精神调理,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以期抑制骨髓病态造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使MDS好转,减少或延缓恶化。
康复指导
1、注意营养 合理调配饮食,对肉类,蛋类,新鲜蔬菜的摄取要全面,不要偏食。
2、忌口,鸡属阳,动风。 MDS虚实夹杂,邪毒内壅助火动风之品宜忌。特别是阴虚火旺,出血,痰湿交阻者尤要注意。
3、冬虫夏草炖鸭 冬虫夏草 5g,鸭75g,生姜3片,黄酒5g,水200ml,适加盐油调味,文火炖两小时,饮汤食肉。治疗MDS气阴不足,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者。
4、精神调理 肝气郁结与 MDS的发病关系密切,有资料提出MDS发病前有长达半年以上的较严重的精神刺激,因此提倡虚怀若谷,胸襟开阔,提高修养,在疾病调制的过程中易非常关键。
编辑:范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