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的“生死门”

中国日报网 4174 2013-04-16

       各地天气回暖之势对防控H7N9禽流感有何影响?昨天下午,上海市中医药防治“禽流感”专家组成员、肺病科主任医师张惠勇与上海中医大临床兽医专业教授胡建和等专家认为,禽流感病毒普遍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却对热敏感,在阳光直射下也会失去活性;不过,我国境内候鸟正向北迁徙,病毒传播范围有所扩大。

       截至发稿时,今春以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6个省市,先后确诊6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春季正是禽流感多发时节,因为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变化大,加之大量野鸟南北迁徙,人类难以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病毒繁衍。早在1878年,世界上首次报道意大利鸡群暴发重疾,当时称为“鸡瘟”,直至1955年才证实这种鸡瘟病毒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病毒。事实上,自“非典”暴发以来,每年全球范围内都监测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据了解,在已发现的“HXNX”病毒结构中,有16种“H”和9种“N”,相互之间的排列组合极多,病毒变异率高。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如2003年,H7N7禽流感病毒导致荷兰一名兽医死亡,80多人感染;次年,H5N1禽流感病毒又使东南亚地区发生人感染,10多人死亡。

       目前,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推测为携带病毒的禽类,传播途径推测为经呼吸道传播,以及密切接触被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还可以经由被病毒污染的水体而感染。专家表示,多种禽鸟都可能成为禽流感病毒宿主——家禽如鸡、火鸡、鸭、鹌鹑、珍珠鸡、石鸡、鹧鸪、鸵鸟、雉、鹅等;野禽包括野鸡、野鸭、野鹅、矶鹬、三趾鹬、燕鸥、天鹅、鹱、鹭、海鸠、海鹦等。“一些野生鸟类,肠道中携带病毒,但一般不发病。”

       科研人员开始越来越多地掌握禽流感病毒的“生死门”。现已知,在凉爽和潮湿条件下,H7N9病毒生存能力很强,比如病毒在较低温度的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此外,它们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值4.0条件下仍具有一定存活性。另一方面,H7N9病毒比较怕热,也害怕消毒。以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2分钟以上,都可灭活。专家向养殖户介绍,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应用养禽过程中常用的醛类、酚类、碱类等消毒剂,均可将环境中的病毒杀死。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