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或感染哺乳动物

文汇报 4118 2013-04-28

      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在线发表以李兰娟院士领衔的中国科学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H7N9病毒源于禽类,再向人类传播。同时,也在国际上首次警示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必须密切关注与预防。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在H7N9禽流感显现初期,当即对浙江省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重症病例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临床诊断、救治技术、治疗和预后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所有4患者都具有接触家禽史,包括销售或者采购活禽,且研究人员对与患者可能相关的活禽市场中鸡、鸭、鹌鹑和鸽子进行了采样,并检测出H7N9病毒。研究人员将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7N9病毒与活禽市场的鸡中分离出的H7N9病毒株进行遗传学比较,发现病毒株之间的基因序列高度同源,表明病毒从禽类向人类传播的可能,首次获得了H7N9病毒从禽类向人类传播的证据。

  研究团队对病毒基因组研究显示,病毒基因共有4处发生了变异。人类病毒H7(与ɑ-2,6-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增加有关)中的Gln226Leu和Gly186Val出现变异,PB2Asp701Asn(与哺乳动物适应性有关)也出现了变异。M2病毒中Ser31Asn突变与金刚烷抗性有关。PB2基因尽管只发现了701位点发生变异,但要高度警惕,如果PB2基因627和701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会发生有效传播。

  临床研究还发现,H7N9禽流感感染者的症状与H5N1禽流感大致相似,患者出现高烧和下呼吸道症状(特别是呼吸困难),随后的3-14天内出现呼吸衰竭。李兰娟院士综合分析了长期研究发现的重症感染患者普遍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创造性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清除患者体内堆积的炎症因子,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助力重症患者渡过器官功能衰竭难关,临床治疗效果突出,极大降低了患者病死率。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李兰娟院士团队提出阻断病毒进一步传播以及避免人际传播产生的最有效策略:“积极干预,阻止活禽市场中病毒从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必要时关闭活禽市场,并全面开展活禽检测与必要的捕杀,提高生物安全级别,隔离不同种类的家禽,普及疫苗接种,从而有效控制H7N9在家禽中的传播并进而阻止病毒进化造成的人际传播与大流行。”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