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专家提出以基因检测破用药难题

我们知道,在首次注射抗生素药物时往往需要进行“皮试”,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注射该药物。而未来,通过人类基因检测,有望实现对更加复杂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今日“肿瘤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国际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院士介绍便提出了这样一种“个体化医学”的概念,利用人类基因来破解用药的难题。
“肿瘤药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国际论坛”由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国际交流部主办,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承办,大会围绕肿瘤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肿瘤多药耐药机制、肿瘤免疫治疗、靶向药物临床应用、抗肿瘤药物基础研究进展、传统中医中药的最新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甄永苏、周宏灏等院士以及多名国内外顶尖专家出席大会。
周宏灏院士提出,遗传因素是造成药物反应个体和种族差异的主要原因。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完成以来,药物基因组学和其他组学应运而生,它研究DNA和RNA如何影响药物反应,和遗传药理学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研究人类遗传机制在药物反应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遗传和基因多态性不仅引起临床药物效应和毒性的个体差异,导致许多已经进入市场的新药在突变基因携带人群中发生严重毒性而被撤出市场。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药物在约1/3的使用者中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约1/6的使用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总的安全有效率仅约50%。在美国,药物不良事件已经列为一种可导致死亡的“疾病”,成为美国第五大死因。
而随着基因组技术平台的不断升级,人类遗传标志的不断发现以基因及用药关联的不断揭示,传统用药的新变革必将很快到来。
目前,临床上主要凭医生的经验和治疗效果来调整用药,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大量检测,但这一过程复杂、费时,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或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个体化医学”将根据病人基因结构信息,尤其是发生变异的基因结构,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患者调整用药的次数和时间,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比如,可以根绝HER2基因检测的结果,来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赫赛汀治疗。
他表示,现在临床检测也已由过去的细胞水平检测发展为分子水平检测。目前的临床分子检测主要是对某一种组织样本进行单个基因检测,然后结合病理学和影像学来确定诊断。过去5年中基因学组、蛋白学组以及纳米科技等迅速发展已实现分子诊断水平的快速升级,相信未来的临床检测将是多样本类型、多基因位点、多技术方法的分子检测,使检验医生能通过分子检测和护理诊断结果直接进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