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三早”防治消化道肿瘤
![]() |
![]() |
![]() |
谢立群,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内科学及消化内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各类胃肠疾病、肝胆胰腺疾病、消化系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疑难疾病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食管支架放置及胆管支架放置等难度较大内镜治疗技术。目前重点研究无痛内镜下早癌诊断和治疗、超声内镜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其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先后承担武警医学院及天津市卫生局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四十余篇,SCI收入论文一篇,参编专著6部,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现任武警部队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会员、天津市消化学会委员、天津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
科室简介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为该院的重点科室,是全国武警部队胃肠疾病诊治中心、武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拥有具有过硬技术的团队及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消化内科由门诊、两个病区、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中心、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心等部分组成。两个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消化科内镜中心使用面积500平方米,拥有最先进的日本Olympus260系列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超声内镜、色素內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德国ERBE APC 300高效氩等离子体凝固器、德国ERBE ICC 200高频电发生器、立德微波射频治疗仪,消化内镜中心具有整套philips先进数字减影设备及新建符合卫生部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室,为内镜介入治疗提供技术保障。
开展13C尿素呼气实验检查幽门螺杆菌、肝脏储备功能及胰腺分泌功能测定;拥有胶囊内镜设备、小肠镜,填补了小肠疾病诊断的空白;食管24小时测酸、食管测压来检查胃食管返流病及食管疾病;肛门直肠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设备,使便秘患者得到正规的检查与系统治疗。
主要治疗特色:1.无痛苦内镜检查、无痛苦内镜下各种治疗;2.消化道肿瘤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EUS-FNA/FNI);3.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和食管支架置入术;4.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乳头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碎石术/胆道支架置入/鼻胆管引流术;5.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术;6.消化道良性肿物电凝电切/套扎切除术;7.消化道良性肿瘤和早期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层剥离术(ESD);8.色素内镜、放大内镜早期癌的诊断;9.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10.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治疗(APC);11.内镜下经皮胃/肠造瘘术(PEG/PEJ);12.消化道各种异物取出术;13.消化道肿瘤的内镜微创治疗;14. POEM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世界知名大肠疾病诊治专家工藤进英教授直言:“我既无力于知道如何预防肿瘤的发生而又畏惧于中晚期肿瘤的病死率时,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早期发现并铲除它”。消化道肿瘤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常见肿瘤,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日,记者就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与微创治疗的相关话题,专访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立群。
消化道肿瘤
早期有六大征兆
资料显示,消化道肿瘤占恶性肿瘤的50%左右,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消化道肿瘤发病群体有从中老年人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我国每年因肿瘤死亡的病例中有三分之二是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患者没能早期发现及没有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谢立群告诉记者,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特别的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早期征兆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的改变,因这些改变不是太明显,容易被忽视,故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因此,早期发现对消化道肿瘤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这些早期征兆包括:1.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吃东西没有胃口,饭量比以前减少。2.早期肿瘤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而常出现腹胀、腹部不适。3.大便的改变:经常腹泻或者便秘,大便颜色改变,经常出现大便变黑或者像柏油一样,有的时候还带有鲜血。4.进食感觉不畅,有受阻的感觉,尤其是进食硬食后明显。5.不明原因的明显消瘦,由于消化机能的改变会造成进食减少,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体重下降。6.感觉乏力、疲惫、气短、尤其是老年人。这是由于营养吸收少,以及消化道长期慢性失血而引起的贫血所出现的症状。当这些表现出现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消化道肿瘤如能早期发现,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多措施早期诊治
消化道肿瘤
谢立群提醒市民,从消化道早期肿瘤发展到晚期癌症,一般要3年左右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消化道肿瘤防范意识,及早发现、切除或治疗包括息肉、胃肠慢性炎症等癌前病变是预防肿瘤的关键。
大便常规检查,即大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还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因消化道发生病变(炎症、溃疡、肿瘤结节等)时,久而久之就会侵袭血管破裂,血液随大便排出,有时少量出血肉眼看不见,即所谓的“隐血”。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的少量血液成分。
多次、持续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此时要高度怀疑是否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需抽血查相关的肿瘤标志物,遵医嘱进行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以直接观察食道、胃、结肠的改变,对发现的可疑地方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得到早期有效治疗。
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不仅能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等,而且能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例数逐年增多。
谢立群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应进行大肠癌筛查。发现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应坚持定期做胃镜复查,查幽门螺杆菌并根除之。对发现有结肠息肉的患者,建议镜下切除结肠息肉,并定期做结肠镜复查。对于一些惧怕普通胃肠镜检查、经济条件又允许的患者,可做无痛胃肠镜即麻醉胃肠镜检查,还可在无痛状态下进行癌前病变的镜下治疗。此外,应重视门诊规范体检,如直肠指诊。早期直肠癌病变结节局限、无任何症状,直肠癌患者中80%的癌肿主要可在简单易行、无创伤的肛门指诊检查中发现,及时治疗可大大改善病情的预后。
良好习惯可预防
消化道肿瘤
谢立群说,消化道肿瘤的出现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所以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降低肿瘤发病率。这些良好习惯包括:
1.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消除可能引起食道癌和胃癌的因素,如不吃太硬、太烫、太辣和过于生冷、粗糙的食物。进食速度不宜太快,要细嚼慢咽。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同时要不吸烟、少喝酒。这是因为近年来发现吸烟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酒精对食管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和损害作用,不容忽视。
2.改进食品加工方法。避免食用亚硝胺类物质含量高的食物,尽量少吃酸菜、腌制、熏烤、油炸的食品。不吃霉变、腐烂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要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和营养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预防肿瘤。
3.定期复查和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口腔疾病、食管炎、食道白斑、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胃息肉等。一经确诊为多发性息肉或直径大于2厘米的单个息肉,最好遵医嘱及时手术治疗。
多方法诊断治疗
消化道肿瘤
谢立群介绍说,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内镜下正确鉴别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对息肉的处理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科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能通过电子超声内镜、高清晰放大色素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多种特色内镜检查手段,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可采用多种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对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如早期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将消化道的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或黏膜内癌病变处的黏膜层全部切除的一种新技术,达到了微创治疗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
谢立群将多种特色内镜诊断方法简介如下:
1.无痛苦内镜检查及治疗在天津市最早开展、数量最多,每年检查治疗在12000例以上。
2.色素内镜是通过黏膜染色帮助识别病灶,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提高早期癌的确诊率,并可有助于观察癌浸润境界及深度。
3.放大内镜常用于观察黏膜的陷窝及绒毛的各种变化,介于肉眼和显微镜之间,接近实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助于病灶性质及浸润深度的判断。
4.超声内镜是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置于病灶旁进行超声扫描,以获取管壁层次的组织学声像特征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因此,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癌累及的范围和深度及黏膜下肿瘤的起源。
5.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由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安装于传统电子胃肠镜的头端组合而成,除可做标准电子内镜检查外,还能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其最大的优点是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的同时对消化道黏膜活组织细行实时的表面下的显微病理成像,实现1000倍的放大倍数和自黏膜表面至黏膜下层深达250微米的扫描深度,可清晰辨认黏膜层腺体、微血管等组织结构和细胞及亚细胞结构,图像具有的高分辨率可以与活检病理媲美,被誉为“光学活检”,为体内组织学研究提供了快速而可靠的诊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