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体检就是“走过场”?
只能检出“小毛病”不实用
“体检只能检出小病,对于有些致命的疾病很难检出来,实用性不大。”有市民说道。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于是拿到体检报告,大家最关心的是看肿瘤指标物,希望在体检时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来早期筛查、诊断或排除肿瘤。但即使肿瘤标志物高也不一定是肿瘤,还是有人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但还是患上肿瘤。实际上某一肿瘤的诊断是根据病人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各种影像检查后由医生综合分析后才能被确定,体检只是辅助诊断。
在调查中,有人举出这样的例子:做完体检不久,心电图提示正常,却突发心肌梗塞。据了解,在常规体检项目中,对心脏功能的检查一般靠心电图来检测。心电图一般只能检测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或陈旧心梗等显性的、处在发病期的心脏疾病,而对于隐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脏疾病的检出率很低。
常规的全身体检,只是初步筛查,比如有无贫血,血脂、血压有无异常,有无病毒性肝炎等,对于“大病”作用不大。
年年查成人身高浪费钱
“每次单位体检,都要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而这些年年都没什么变化,为什么一定要测呢?”记者的调查发现,市民认为体格检查的作用有限,因为成年人的身高体重变化不大,而且也知道自己有多高多重,没必要再花时间精力测一遍。不如把钱花在像CT、抽血、磁共振这种能查出疾病的检测上。
而对于某些体检项目,往往有市民拒绝。其中以大便常规、肛门指检的弃检率最高。由于检查部位的特殊性,需要体检者脱衣服,会觉得不好意思或不方便而弃检,这以年轻人居多。
记者在采访中医生建议,市民不要随便弃检这两项,肛门指检能够发现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疾病。大便常规主要包括大便颜色、形态、细胞、潜血,对消化系统疾病、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大便隐血阳性,提示可能有胃肠道肿瘤或溃疡。
体检报告单术语难懂
“我拿到体检报告后,看到每项指标多多少少都有几个‘’、‘’的箭头,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市民梁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份常规的体检报告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尿常规和粪便常规等检查以及心电图、胸片和B超的检查。
报告中包括数十项指标,有肿瘤标志物、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大小便常规,其中生化检查主要是用来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的情况。针对肝功能项目有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酞酶等;针对肾功能的项目有肌酐、尿酸、尿素、肾小球滤过率;针对血脂的有五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
由于检查的项目较多,一个指标可以提示多种问题。不同的异常结果,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在体检报告中,一般针对异常检查结果,会给出相应的建议。
不少看到体检报告的人感到“眼晕”,看不懂报告中的提示。而对于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慢性病,体检报告的建议通常是“低脂饮食,加强运动”。对于这样的提醒,多数人不会重视。
建议实行个性化体检
“如果我已经感觉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更想直接去看相关专科的医师,而不是做全身健康检查。”市民陈先生说道。
单位的常规体检,只是初步审查,而且有“走过场”的嫌疑,对检查到重大疾病的作用有限,于是有市民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体检项目和体检医院,比如根据自己的家族病史,检查具有高度遗传倾向的;根据所处的生活环境,如长期处在充满灰尘的地方,做肺功能检查;在充满噪音的地方居住,就做听力检查;有抽烟习惯的人,就做肺部X线透视或拍片检查。然后由单位报销体检费。
市民孙小姐说:“比如我们单位,每年每人只给500元左右的体检费。我可不可以自己到医院体检?体检费用多出来的部分自己承担,不足的部分也不用找回。这样的好处是,一来不会浪费单位一分钱;二来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体检,真正达到有的放矢。这样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