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主谋”并非细菌

和讯网 4124 2013-09-17

       尿路感染是多发病、常见病,同时尿路感染是种比较特殊的感染,易得尿感的人多呈现反复性发作,也有的转为慢性,不爱得尿感的则极少患上此病,甚至连泌尿科在哪都不知道。差别仅仅在卫生习惯吗?当然不是!

  同时,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而不规则(多为患者自行用药)地使用,使耐药菌株或抗生素不起效的病例日益增加,抗生素治疗始终难以克服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率呈下降趋势。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尿路感染的真凶,只有病菌吗?

  尿路感染 背后另有“主谋”

  如果说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菌是尿路感染的“凶犯”,这一点没错,毕竟只有尿路上皮的保护层被细菌突破,并且定点繁殖、散播开来、大肆破坏,才会形成尿路感染。

  但为何很多朋友经常被尿路感染所困扰,病菌打跑了一拨,又来一拨,有时甚至感觉已经被剿灭,没想到还有一些残余势力,一经条件成熟马上死灰复燃。

  难道这些细菌就那么喜欢侵袭尿路吗?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卫生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但医院里的统计数字却告诉我们,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还在上升,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在病菌背后另有“主谋”。这个主谋就是泌尿道的生态环境不健康,中医将其概括为“膀胱湿热”。

  什么是“湿热”

  日常生活里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在潮湿闷热的地方,细菌易于繁殖,食品容易腐败,而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地方,细菌则不容易繁殖,即使有菌,也会自行死亡。

  其实,人体里也是一样,有“湿热”,就容易发炎、容易感染。“湿热”是个中医的概念,我们的老祖宗用“湿热”来比喻容易引发感染、炎症的内环境。具体到尿路感染,其病根就在于湿热流注于下焦,热伤血络,使肾及膀胱气化不行,不能宣通水道。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的淋证范围,急性期及慢性发作期多呈现湿热下注膀胱或淤热蓄于膀胱,《丹溪心法》中记载,“淋有五,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中曾将淋证概括为“肾虚平,膀胱热”。总之,本病为湿热蕴结下焦,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着重清热利湿、通淋。

  治尿感 为何要依靠中成药

  如今,治疗尿路感染不能单纯依赖抗生素已成为医生和患者的共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副作用。很多患过尿路感染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用药经历:连续服用了几天抗生素,经常会出现口苦、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如果继续用药,胃肠已经“叫苦连天”;如果停药,炎症还会继续“肆虐”。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其二,耐药性。调查显示: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联合应用,其副作用、耐药性的出现也相应增多。观测尿培养细菌耐药情况发现,致病菌中75%耐青霉素、20% 耐复方磺胺甲唑、18%耐氨苄西林等。

  其三,患者不耐受。临床治疗中,常有肝肾功能低下的患者,对抗生素无法耐受,产生肾脏毒性而无法应用。

  如此一来,中药抗菌成为医生和患者的新希望:实验表明,中成药具有同样强的抗炎、杀菌作用及良好治疗效果,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且缓解尿频、尿痛、排尿后不适等症状疗效显著,治疗后复发率低。即使停用抗生素后,采用中成药作为维持用药,也对预防复发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很多综合性医院治疗尿路感染必不可少的药品。

  抗尿路感染的代表中药,当数癃清片,该药谨遵中医对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过盛”的论断,采用清热除湿、活血化淤的治则,有效清除尿菌,消除尿频、尿急、尿痛,缓解泌尿系统的充血、水肿,缓解会阴、盆底疼痛,是对尿路感染标本兼治的良药。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