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便携诊所"亮相 通过手机随时监控像耳机

北晚新视觉 4125 2013-12-05

在近日北京市科协举行的“第二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一个看上去不很起眼的作品前却挤满了观众。这个大小如学生课本的仪器上连着多根红色、白色的导线,另一头通过一个类似耳机的装置与智能手机相连,这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四学生侯伟成领衔的学生团队研制的作品“便携式心电诊疗设备与远程医疗系统”。

 

 

对心脏病人来说,它就是一个兼具定位功能的“便携诊所”。它能实现远程心电信号的采集、传输,通过配备的家属端和医生端,将信号传输给家属和医生,实现患者和医生及家属的及时沟通。当患者情况紧急时,移动平台上就会出现明显的标识,医生和家属可做出最快的反应,可以根据移动平台的GPS信息确定患者所在位置,便于救治人员及时赶到患者身边。此项作品在2013年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举获得特等奖。

 

创意起源:高龄心脏病人风险大

 

仪器的主要设计者侯伟成是个憨厚的男生。从初中起就开始计算机编程的侯伟成在大学里选择了电子信息专业。一次回老家时,他发现家里的老人身体状况不太好。儿孙不能经常陪伴左右,如果老人身体发生危险,身边没人该怎么办?回到学校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他了解到,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能去医院才能查心电图,如果突然发病来不及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或未能及时捕捉到异常心电图,就有可能会贻误病情。而现在市场上也出售家用便携式心电仪,但这种仪器只能给出简单的初步诊疗分析结果,若病人病情严重,起不了呼救作用,而且它价格昂贵,不便于在普通患者中推广。

 

研究创新:一套系统只需50元

 

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侯伟成带领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始集中力量研制一种能实现远程心电监测及诊疗的便携式设备。最终做成的成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能实现心电信号的采集、放大,并传输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对数字心电信号进行编码和传输,将心电数据实时传输给移动平台。软件部分则包括患者和家属使用的移动平台客户端、云空间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心电数据分析模块、医生使用的客户端。

这个设备的使用流程为:设备将患者心电数据传输到云空间;服务器自动诊断返回诊断结果;用户根据情况请求远程医疗;医生接收用户的远程医疗请求,通过互联网连接开始远程医疗对话;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通话与患者联络,沟通病情与给出治疗建议。

侯伟成告诉记者,这个作品主要创新点有两个,一是由于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因此设计时采用手机作为平台来开发应用软件,利用手机进行解码、数据处理和显示,同时又利用其网络传输功能完成心电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第二个创新点在于心电采集模块采用了手机通用的音频接口来传输心电数据,也就是说,用手机的耳机线就能进行数据传输,因此作品的成品大大降低。“现在我只用不到50元钱就能做出一套系统”。侯伟成表示。

 

发展前景:“便携诊所”适用性广

 

什么样的人是这种便携式诊疗设备与远程医疗系统的用户呢,侯伟成分析,这个设备的适用性很广,如术后病人、慢性病患者等长期需要监护的人群。患者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病情,根据情况随时与医生交互沟通,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可在最短时间内寻求远程救治指导。    

对那些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人群,只要躺在家中床上就能很方便地借助这个系统实现远程临床诊断,可随时向医生发起远程医疗请求。用这个作品还能为偏远落后的地区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有助于缓解偏远地区的患者转诊比例高、费用昂贵的问题。   

侯伟成和伙伴们的这项发明得到多家医院医生的认可,不少专家还给出了改进意见。侯伟成说,他们还可以将设备做得更加小巧便携。目前这套“便携式心电诊疗设备与远程医疗系统”正准备送往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定,在获得检定证书后希望能得到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关注。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