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酸检测,寻找难治肿瘤的“克星”
记者从南京市鼓楼医院了解到,该院肿瘤科主任刘宝瑞教授主持的“胃癌个体化治疗生物标志的筛选与评价”研究,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一项肿瘤细胞富集技术更已申请国家专利。
刘宝瑞教授说,以后肿瘤患者用药前可以先查查血液,这样不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甚至一些看来“无药可用”的患者,也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肿瘤个体化治疗,这说法大家都熟悉,不过过去大家看肿瘤对一个药物敏感不敏感,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把肿瘤细胞和药物搁一块儿,然后看肿瘤细胞的死亡情况。不过随着研究深入,医学界发现,这种体外实验的结果和患者用药后的表现,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刘宝瑞告诉记者,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告诉我们,肿瘤细胞上的一些标志,比如特定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高低、甲基化程度……这些和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关系更密切。
不过,这个“个体化治疗”看起来虽然很棒,可真的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在最初真给专家们出了不少难题。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肿瘤细胞和标志物该从哪里找?
“从肿瘤组织里去寻找当然是最简单的。可是这有一个问题:难以反复操作。”刘宝瑞说,肿瘤患者不能反反复复地进行手术切除,这样换谁都受不了,可肿瘤的情况其实也是在不停变化的,肿瘤组织一次所提供的信息,也并不足以支持整个治疗的全过程。这就需要一个更简单、方便、创伤小、易于重复的检测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刘宝瑞选择从核酸入手。他告诉记者:“肿瘤细胞有一个特性,它们会分泌很多核酸物质,但这些物质靠人体内原有的酶无法分解,所以能残留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入手,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找到了有效的检测方法。”让更多这样的肿瘤患者,受益于该方法,寻找到了更适合自身的治疗药物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