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诊断价值

检验视界网 4212 2010-12-30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术后移植肾功能的监测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术后如何有效地监测移植肾功能,及早发现移植肾功能的损害并给予相应处理,对于改善移植肾的功能状况和提高肾移植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我院肾移植患者18例进行了尿微量白蛋白(Alb),尿Ig-G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三指标联检,其目的是为了观察移植肾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移植肾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情况,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检测本院肾移植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48.8±16.4岁。尿蛋白三指标联检,其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移植肾损伤并区分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情况,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2 材料和方法 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Ig-G、微量白蛋白(Alb)均在BNP100特种蛋白仪上完成,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完成,试剂为Dade Behring公司配套产品,测定步骤: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4周分别取晨尿5ml,离心后取上清,上机测定,同时测定血肌酐(Scr)值,结果分别以α1MG , Ig-G, Alb,Scr表示。

  2 结果

  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患者的尿蛋白, Scr的测定水平

  术后1周、4周患者的尿蛋白和Scr较术前均有明显的下降,术后1周与4周比较,S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而尿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P<0.05,*○P>0.05

  3 讨论

  准确、及时地评估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的功能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肾功能的评估包括对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的评估。尿Alb是反映肾小球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均带负电荷,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存在电荷选择性屏障,在静电同性排斥作用下,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滤过膜,而早期,由于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的乙酰硫酸肝素,唾液酸等成分减少,使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性降低,并干扰了蛋白多糖与细胞外基底间的亲和力,改变了基底膜中其他成分的相互关联,致使肾小球滤过膜上滤孔孔径增大以及肾小球滤过膜富含带负电荷的结构成分改变,从而导致在尿中排出增多[1]。尿α1MG是由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的糖蛋白,产生较恒定,α1MG的分子量约为27~33kd,约99%被近端肾小管摄取,在尿中含量极微(<12mg/L),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 α1MG就部分或全部不能被肾小管摄取,尿液中的α1MG含量升高,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常常累及肾小管,导致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使得尿中α1MG浓度升高"在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中,如肾小球功能正常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液中仅α1MG升高[2]。尿α1MG的出现常常作为肾近曲小管受

  损的指标之一[3]。IgG相对为大分子物质,分子量为160,000道耳顿,一般不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尿中含量很少,唯其在肾小球严重受损时才会增加。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1周、4周患者的尿蛋白和Scr较术前均有明显的下降,术后1周与4周比较,S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而尿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Scr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移植肾的功能,而UAlb, UIgG和Uα 1M联合检测简便、灵敏,有助于早期确切地判断移植肾部位及损伤程度,同时尿微量蛋白测定又是一种无创的检验方法,肾移植患者易于接受,它对移植肾功能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Gtooggel CC,?Stevenson .j?H ovingh P,et a 1 Changes inhepamsulfate correlate with?increased glomemlar pemieability.Kindey?Int?1988,33:517

  [2] 戴云才,逮心敏,郭 渝,等.尿蛋白测定在评判肾功能损害中的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10(4):94-95.

  [3]Parikh CR Gyamlani?GG,CCarvounis CP,et al.Screening for microalbuminuria simplified by urine gravity[J]. Am J Nephrol,2002,22(4):315-319.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