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检测存缺陷 输血存在传染疾病高风险

网易 4536 2010-10-11

  血液取自献血者,他们在献血的时候会经过严格的体格检验,但血液安全仅靠检测并不够,尽管现在世界医学领域里血液检测手段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和改善,但是艾滋病、乙肝、梅毒等具有窗口期的病毒的出现也使得血液检测面临无效的风险。

  新闻缘起

  近日,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公开呼吁,公众要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能不输血的时候就不要输血。“目前人类对于血液的认知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他举例说,在1995年之前,献血时所筛查的项目就不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当时我国还没有发现这种疾病,也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

  赵明钢说,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它的检测都是有窗口期的。

  赵明钢表示,即使我们用最好的试剂、最科学的方法、最灵敏的仪器、最优秀的人员去检验,还是有一段危险期检查不出来。输血只有在不得不用的时候,我们才选择使用。

  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将新闻进行到底

  听了卫生部的呼吁,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血呢?输血的隐患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对于公众来说,又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就此,我们采访了解放军第302医院临床输血中心刘志国主任。

  风险解读

  检测缺陷 窗口期引发输血传染病

  刘志国介绍说,血液取自献血者,他们在献血的时候会经过严格的体格检验,但血液安全仅靠检测并不够,尽管现在世界医学领域里血液检测手段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和改善,但是艾滋病、乙肝、梅毒等具有窗口期的病毒的出现也使得血液检测面临无效的风险,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确保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这也是现在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而与输血相关传染病中最重要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HTLV感染以及CMV感染等。人感染上病毒以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抗体,这期间在血液中是查不出抗体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窗口期”。虽然这时单看化验的血液是合格的,但仍然会发生感染。而资料证明90%左右的血液检测漏检并导致输血后患者感染病毒的意外是由窗口期引起的,窗口期也就成为导致检测漏检并威胁血液安全的主要原因。

  刘志国说:“目前除了通过新技术比如说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法的应用来缩短检测窗口期外,主要应该通过减少献血者群体中处于病毒感染窗口期人的比例来减少因窗口期导致的漏检。而决定人群中处于窗口期比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该人群新感染病毒的比率。因为窗口期处于新感染病毒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偿献血者由于整体素质较高,有稳定收入,存在高危行为的情况少,新感染病毒的几率低,因而处于窗口期的几率低,所以无偿献血者被归为低危献血者。我们也在通过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检测血液、临床合理用血及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等措施来降低输血危害。”

  不良反应 不是完全不可控

  “除了容易传染血液性疾病以外,输血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是指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刘志国介绍。

  免疫性反应主要有溶血性免疫反应和非溶血性免疫反应。

  第一类是由于血型不合,或者血液运输、处理不当或者由于受血者本身患有溶血性疾病而造成的迟发性溶血性反应,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急性肾衰竭等症状。

  第二类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小板输注无效等。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相关输血反应成为输血安全的重要领域。白细胞中的颗粒白细胞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但异体淋巴细胞输入患者就可能引起上面所说的一系列输血反应;此外,研究提示异体白细胞的输入可能增加恶性肿瘤的复发和感染并发症的机会。目前通过高效除白细胞滤器的应用滤去血液中的绝大部分白细胞,从而提高了输血安全。

  而在非免疫性反应中主要包括因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大剂量输血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循环超负荷,也就是在短时间内输入了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导致病人心力衰竭。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有的人对青霉素过敏,如果他接受了输血,而血液提供者又注射过青霉素,那就会使患者产生过敏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不良反应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控制的。”刘主任补充道,“在这些不良反应里,有的是人为引起的,也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对于循环负荷过重的反应,可以采用成分输血的方法,也就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根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既减轻负担,也避免了很多其他的不良反应。但像是由于免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