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检验视界首页 频道列表

抽血查胃功能三项—筛查早期胃癌的利器

2018-09-15 00:0047940

根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上升,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人数67.91万,平均46秒就有一人新发胃癌,死亡人数为49.8万,平均63秒就有一人因胃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1/3的疾病可通过有效的预防保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防控,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内镜下行早期胃癌微创治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1%。在日本和韩国,早期胃癌检出率高达50%,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仅占胃癌的10%左右。

胃癌预防——筛查手段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胃癌发生分为五部曲,如下图所示:

29.jpg

而不同的状态其治疗方案不同,根据1998年维也纳胃肠上皮肿瘤病理分型标准,见下表,根据不同内镜和病理诊断,选择不同的临床处理方式。

30.jpg

如果我们把疾病控制在早期胃癌之前的任何一个状态,并加以干预,定期复查,就可以很好的预防胃癌的发生。而我国胃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目前,胃镜结合胃黏膜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为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因此迫切需要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监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以及在萎缩性胃炎阶段予以诊断并监测病变发展变化。

胃功能三项检查——准确筛查早期胃癌的利器

血清胃功能检测是一种通过抽取人静脉血2~3ml(空腹),测定其中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辅助诊断胃黏膜疾病的方法,其核心指标为G-17,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

血清胃泌素是由主要由胃窦和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有重要作用。人体中95%以上具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是α-酰胺化胃泌素,其中80%~90%为G-17,5%~10%为G-34。在以胃窦萎缩为主的萎缩性胃炎中,胃窦黏膜萎缩可导致G细胞数量减少,G-17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循环中G-17含量降低,因此血清G-17水平可作为胃窦萎缩性胃炎的血清标记物,研究表明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为5.1 pmol /L。G-17与胃窦萎缩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PG (胃蛋白酶原)为胃黏膜分泌的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前体,主要分为PGⅠ和PGⅡ,PGⅠ主要由主细胞和胃底腺黏液颈细胞分泌;PGⅡ除由主细胞分泌外,亦可由泌酸腺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黏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Brunner 腺产生。PG 不仅有助于判断胃黏膜是否萎缩,亦可明确萎缩累及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研究表明,PGⅠ和PGⅡ水平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的活动和程度呈正相关,PGR(PG I/ PG II)与后两者呈负相关。以下曲线图显示胃蛋白酶原与胃病的关系。

31.jpg

2014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PGⅠ浓度和(或)PGR 下降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将PGⅠ≤70 μg /L 且PGR≤3.0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地区胃癌筛查采用血清PGⅠ≤70μg /L 且PGR≤7.0。

研究表明,血清PGⅠ水平、PGR低下是胃体萎缩的生物学标志,且血清PG I水平随黏膜萎缩严重性增加而逐渐降低,PGR尤为显著。

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早期胃癌的漏诊率,临床上可根据行“ABC法加内镜检查”进行早期胃癌诊断,如胃功能三项有明显异常,可进一步行内镜精细检查,包括窄带成像技术(NBI)、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这样不仅可减少病人痛苦、医疗资源浪费,更能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32.jpg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胤,程大伟,张洪领(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胃肠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