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异常”的凝⾎结果话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作者 | 王平平 董涛
单位 |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凝血检测在各科的术前检查、急救、产前产后检查、抗凝及溶栓检测、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患者诊疗中必不可少的检测之一。
凝血检测特殊复杂,容易受到诸多环节和因素的影响,质量控制是保证凝血结果的关键,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一份准确的检验报告的发出涵盖了质量控制的全过程。
患者张某,男,31岁,近⽇以不孕不育就诊于我院男科⻔诊,完善检查时我们发现该患者的异常凝⾎结果,APTT、PT均延⻓,FIB降低,PT结果竟然达到了危急值。
于是我们⾸先找到该患者的样本,看其是否异常,该标本抽⾎量合格,⽆凝块,但是我们将标本离⼼后发现红细胞的压积较⾼,于是我们查看患者的⾎常规结果,如下图:
压积⾼达0.77!
凝⾎检测要求抗凝剂与⾎量的⽐例为1:9,凝⾎检测仪⼀般对红细胞压积在0.25~0.55之间的标本检测的结果较为准确,超出这个范围的标本就要进⾏抽⾎量的校正了。
根据Mac-Gann推荐的校正公式:抗凝剂体积(mL)=0.00185x⾎液体积(mL)x(1-HCT%),计算出该患者所需要的抗凝剂量为0.0851mL。
也可以⽤NCCLS推荐的经验公式进⾏校正:抗凝剂体积=(100-HCT%)/(595-HCT%)。
于是将蓝⾊管⾥的抗凝剂⽤加样枪移去多余部分,对患者进⾏重新抽⾎检验,结果如下:
凝⾎结果均正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知道枸橼酸钠是通过与⾎浆中的Ca离⼦络合,从⽽除去Ca离⼦阻断凝⾎过程⽽实现抗凝的⽬的,在进⾏凝⾎检测的过程中加⼊⼀定量的Ca离⼦,通过⼀系列反应,从⽽测出凝⾎指标。
如果⾎浆量太少相对的抗凝剂就会有剩余,多余的枸橼酸钠与试剂中的Ca离⼦络合,使得测试反应中的Ca离⼦不⾜,从⽽导致测出的APTT、PT、TT延⻓,FIB值降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反过来,压积过低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结果缩短呢?
经过查阅资料与分析,发现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浆量过多,那么2mL的枸橼酸钠不⾜以达到抗凝效果,会有Ca离⼦未被络合产⽣剩余,凝⾎过程继续,造成凝⾎因⼦和纤维蛋⽩原消耗性降低,结果也是APTT、PT、TT延⻓,FIB降低。
⽽经过查阅资料,对此得出的结果不⼀,不同⽐例的抗凝剂测出的结果有差异,也有研究表明,采⾎量过多对APTT、TT、PT⽆明显影响,但会使FIB明显升⾼[1]。总之,采⾎量的准确性对于结果⾮常重要。
我们再来回顾⼀下凝⾎过程[2]:
凝⾎反应是一个由多种凝血因子共同参与的极联放大的反应过程,影响因素也很多,凝血检验的质量控制简单来说,就是严格操作好每一步来保证这个反应的正确进行。
凝血因子的活性很容易受到影响,先从分析前开始:溶⾎、⻩疸、⽓泡等因素会使纤维蛋⽩原、凝⾎因⼦Ⅴ、凝⾎因⼦Ⅱ变性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要避免;
对于⼀些不合格的标本如乳糜⾎、凝固等问题时,要及时拒收并让重新抽⾎。
另外标本的运输、离⼼速度和时间、温度以及标本放置时间等对凝血因子的活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表明,32℃条件下保存的⾎浆,在6h、12h、24h因⼦活性分别消失41%、52%、和95%,即使在4℃冰箱中,活性也分别消失5%、55%、和71%[3],综合多项研究,凝⾎检测应在4h内完成。
分析中:仪器良好运行、试剂稳定才能保证反应正常进行,所以要定期保养、及时校准,做好各项指控,并且试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复融,避免反复冻融。
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是最考验检验⼈的地⽅,凝⾎反应特殊且复杂,所以导致异常凝⾎结果的因素也非常多,除了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外,常⻅的还有肝素、感染、肿瘤、药物等因素,检验结果⾥隐藏着重要的诊断信息,检验⼈要擅于从各项结果中找到蛛丝⻢迹,给患者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虽然检验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和机械化,但是⼈⼯审核和辨别始终是不可取代的,我们检验⼈⽆论是从“检以求真,验以求实”的职业态度,还是除病⼈之病痛的初⼼,都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储备,为每⼀份检验报告负责。
点评专家: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技师
参考文献:
[1]宋月华.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项目测定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
[2]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3]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
来源:检验医学